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16期】新港素園

作者:陳錦煌 ◎本會創會董事長

媽媽離開我們已快滿七年,這段期間,每每半夜醒來,或晨間早課,望著診所三層,及住家四層的空蕩房間,天仍漆黑,獨自一人靜坐、早課、暖身,聽到了一點點聲音,總誤以為離開多年的媽媽回家起床作早餐,加上每天料理自己的吃、住、洗衣及房間清潔等,更令人想起平常作這些工作的媽媽!
二、三十年前,有機會在新中路靠近基金會的路旁買一塊地,空著可惜,媽媽就利用這地方,在平常照顧我的閒暇,用來種菜、種水果及運動。後來年老日衰管理不了,逐漸荒蕪,直到2000年我離開新港到行政院工作;基金會在邱晉煌鄉長領導下,希望透過社區綠美化的實作及參與,喚起鄉親的環境意識時,需要一塊基地,因此,借給基金會於2003年成立「綠園」作為新港社區健康空間與美麗淨土的基地。義工們很用心,保留媽媽種的果樹,同時設立花草苗圃,在新中路旁原有的鐵皮屋外搭建木造平台,也利用舊木料蓋了工具室,作為儲藏空間;供應基金會社區綠美化所需苗栽及推廣理念,舉辦觀摩、學習、開會及討論的地方;媽媽老後走不動,記不起新的東西,經過綠園,她還會說:怎麼變得那麼漂亮!
「綠園」這些功能持續到2012年我再接任董事長時,社區綠美化階段任務完成,基金會工作重心轉到1/2自然農場的友善大地耕作,鼓勵義工參與自然米與蔬菜的種植,食農教育的推廣;並結合新港客廳發展產地到餐桌、健康飲食、地方特色產業的開發、包裝、品牌、行銷等;雖然如此,在熱心的環保生態組義工們堅持下,每週日早上仍然匍伏於新港的髒亂點上,以身作則,告訴鄉親社區綠美化在維護新港整體健康的重要。
在任期間,思考園藝治療及提供相信工程孩子環境學習的可能,也多次麻煩環保生態組義工提供想法,來再生「綠園」,儘管如此,因為減少使用,工具室不堪日曬雨淋,開始漏水、腐爛、傾斜而不得不拆除;垃圾、廢棄物、蚊蟲、雜草、也開始進到綠園,媽媽若看到這情景,一定會説我懶!
2018年三月,我卸下基金會董事長的重責大任,完全回歸近四十年來在新港的老本行─社區醫療,思考如何作更好的「社區醫師」,如何結合2005年和高老師等共同創立「扶緣」的社區照顧工作,以及基金會努力多年的寓教於樂、健康社區及近年的青銀合創;也思考如何引進余尚儒醫師學習日本的「在宅醫療」;我們曾二度組團到日本參觀學習,組成「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我受邀擔任董事;同時感謝嘉義濟美仁愛之家優秀照護團隊,在我四年董事長任內,給我許多機構式老人照護的實際參與,包括我百歲岳母的臨終照護;加上新港老人人口日增,需被照護者日多的事實,這一切促成了「綠園」的轉型。
年老之後,疾病(像跌倒)的預防重於治療,也有很多疾病(特別是失智症)陪伴或照護比藥物治療重要;因此,我思考如何利用「綠園」,在扶緣既有陪伴服務的工作中,重新建構「老老照顧」的新模式,引進更多鄉親所需的延緩失能、失智及園藝治療等專業,這是「綠園」轉型的開始。
謝謝扶緣工作同仁劍及履及,基金會同事密切配合,義工及志工們的動員,「綠園」逐漸改頭換面;謝謝大林慈濟醫院曹主任願意協助新港失智症的共同照護,也謝謝規劃中新港社區居家醫療團隊的未來合作。
媽媽活到九十八歲,過世前,人生老化過程中失能、失智所產生的各式照護問題都曾發生,特別是媽媽曾經歷童養媳的艱辛成長過程,和爸爸結婚後,又要忍受也曾經是童養媳的婆婆偶發的暴烈脾氣,這痛苦記憶及衍生創傷的傷後行為,在年老失智後一一發生,給我這身為主要醫療照護者非常難得的親身體驗,也是今後面對這些症狀出現在我病人身上時,必須努力尋找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
「綠園」將改名「新港素園」,因為我印象中「阿素ㄟ」是只有祖母對媽媽才會用的稱呼;另外,也紀念媽媽平凡「樸素」且堅持的人生。希望在基金會及扶緣共同努力下,新港長輩們,不管失能或失智,都能得到較好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