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79期】日治時期新港的釀造產業-以源泉造酒公司為例(下)

作者:陳素雲◎本刊編輯委員

源泉醬油工場製程的兩大支柱是林啓宗(源發號醬油伯林川源之父)及宋和(退休教師宋明晃祖父),林啓宗及宋和共同研究,自行研發,居然非常成功。至昭和十四年(1939)時,新港醬油產值佔工業類第三位,僅次於鼎鼎有名的新巷米及菓子類(即糕餅類)。與當時蓬勃發展的新港糕餅產業年產值26550圓幾乎並駕齊驅,高達26040圓(見《新巷庄勢要覽》)。而醬油生產量泰半來自於源泉醬油工場。
昭和十六年(1941)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時局越來越危急,進入了戰爭時期經濟統制時代。屋漏偏逢連夜雨,加上股東周達及獨子周清雄相繼死亡;洪光星又中風,於是決議解散源泉公司,1941年源泉醬油工場走入歷史。日治後期同為五社林族人的林汝楨(林良材之父),曾無償借用源泉醬油工場製造豆腐、豆腐乳、味噌等。
而一手擘畫源泉公司的林維朝,於昭和八年(1933)分配財產時,將源泉公司醬油工場建物及敷地分給次子林開泰(林懷民祖父)。林開泰是個醫生,閒暇時又喜吟詩作對,不擅經商。1943年林開泰過世。1944年林金生以家中產業無人管理,弟妹又皆在學,故辭去日本的工作回到新港來,拿起鋤頭下田耕種。新港鄉人皆竊竊私語:堂堂日本帝國大學法學士也在拿鋤頭!
光復後,民國35年林金生在酒間後面建了三間南向竹管厝,與花壇人柯成傳合夥經營榨油工廠,榨麻油與土豆油,油車開不了多久,林金生即離鄉去擔任東石區區長,榨油場由柯成傳管理,三、四年後即結束營業。
民國五十年左右,林金生因繼母林吳秀春引進天主教入新港的淵源,以一坪300元價格優先售予天主教堂。民國五十二年,教堂創建。從此,源泉醬油工場的記憶漸漸淡出了新港人的記憶。提起天主堂,有些新港耆老仍記得它曾是酒間,有些則說是醬油間,少數人卻說它是麻油間或味噌間。尤其是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國民黨軍隊曾在此槍殺了兩位新港青年黑狗鄰(黃清鄰)及蔡南男,更增加了它撲朔迷離的複雜面貌。而新港曾有過輝煌釀造產業的一頁,已逐漸被人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