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在路口、橋頭、山頂、海邊…等處看過「石敢當」?你知道新港也有石敢當嗎?它可能僅是顆簡單的卵石,有時以某種物形出現,更多時候是一塊上書『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等文字的碑。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麼嗎?
在科學不發達的農業時期,人們往往將一些自然界無法解釋的現象、或己身不預期的災禍歸於神鬼作祟。為了求得身心安住,因此要對未知的神鬼祭祀、作法、貼符咒、置放辟邪物等。而「石敢當」被先民認為具辟邪、制煞、鎮罡等作用,人們便在這些民俗中認定是邪煞藏身之所,立下「石敢當」以避禍。
那「石敢當」是怎麼來的呢?「石敢當」的信仰由來已久。相傳上古時代黃帝大戰蚩尤,居於劣勢的黃帝向天禱告,上天派女媧相助,女媧煉泰山石助黃帝打敗蚩尤,泰山石法力無邊的傳說因此深植人心。又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五嶽之首的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因為離天最近,在此祭天效果最好,歷代的天子都在此舉行祭祀天地的封禪大典。此舉不啻為泰山石的法力加乘,泰山石一現,誰人敢擋?「泰山石敢當」對於妖魔鬼怪的嚇阻力量,就更不容懷疑了。
完整的石敢當由碑頭、碑體、碑座及碑文所組成,一般而言,碑頭有圓弧、平頭、劍尖等樣式,碑體以矩形石板為主,其尺寸依「繪圖魯班經」的記載是以高約四尺八,寬一尺二,厚四寸,埋入土中八寸為準。
當先人們跨過黑水溝時,亦將石敢當的崇拜帶至台灣。人們認為石敢當是鎮壓凶地之物,只要在住宅、通衢要道、山頂、巷陌、沼地、三叉路口、橋頭、海邊,及一些險惡之地,豎立著「石敢當」,就可以鎮妖、避邪、制煞、拍穢,所以,紛紛於自家壁上、屋角及村落四周、路沖地帶、荒郊野外、海邊港口安放了「石敢當」,以求平安。而多風荒涼的澎湖更演繹出壓制邪魔、瘟疫的「鎮五營」,與有鎮風功能的「石塔」。此外,金門著名的「風獅爺」在民間傳說是專剋病魔,當疾病纏身、藥石罔然時,安放一尊風獅爺於屋脊中央,就可收鎮壓之效。
然而「石敢當」,碑文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泰山石敢當」,而是會因訴求不同而調整。例如:「魑魅魍魎」、「泰山石敢當止風止煞」、「南無阿彌陀佛」…等。
值得一提的是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附近有座石敢當,碑首為獅子啣劍,碑文為『泰山石敢當』,這『石』字的口上多了一個點,這是因為濁水溪易氾濫,多一點石頭以止水的意涵。可見先民們的智慧。
下期起我們將介紹新港及其鄰近地區的石敢當。(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