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新港遊子返鄉至西義塚祭祖,竟然催生了新港文教基金會。1987年,台大醫學院畢業,在故鄉新港開業的陳錦煌醫師,遇見從台北返鄉掃墓的姪兒林懷民(按:陳錦煌的祖母是林懷民曾祖父林維朝之妹),陳醫師向林懷民提出雲門舞集來新港公演的邀請,林老師當場答應。六月十四日,林懷民帶著雲門大隊人馬回鄉公演,只收取15萬演出費,暑氣逼人的六月天,在沒有空調的簡陋環境中演出。
當晚湧進超過兩千名觀眾,幾乎擠爆了新港國中活動中心,林懷民深深被鄉親的熱情感動,在他上臺謝幕時,當場拿出一張十五萬元的支票,表示他是新港人,要將當晚的演出費捐給新港,拋磚引玉,希望新港人以後能看到更多的表演。陳錦煌醫師為了讓這十五萬元發揮最大的功效,向鄉親募集資金,湊足成立基金會的一百萬元,就在1987年10月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
想不到林懷民返鄉掃墓,竟意外地促成新港文教基金會的誕生。林懷民曾在一次專訪中,談到有祖墳、有祖厝的新港,是他「永恆的家」:「我實際住在新港的日子並不多,但永遠都回去。新港有歷史性的傳統,以媽祖廟為代表,那裡有祖墳,有祖厝,對我而言,這些都具有很抽象的存在意義。」
對於人往生後大體的處理方式亦有很大的變革,民國七十年代,西義塚對面第一公墓興建納骨塔,其周遭仍規劃土葬區;而民國九十年代,西義塚清塚後興建納骨塔,則不再規劃土葬區,可見火葬已蔚為風氣,不再固守「入土為安」的思考模式。然而遺憾的是,許多遠赴異鄉發展的新港子弟,在先人撿骨及父母往生火葬後,亦移至異鄉的納骨塔就近供奉,與鄉土的血脈相連情懷逐漸疏離。
新港生命紀念館,於葉日朗鄉長任內完成規劃並動土開工,然因經費不足而停頓。邱晉煌鄉長上任後,即積極謀求復工之策,貸款續建,於民國九十八年四月竣工,鋼筋混凝土外貼丁掛磚的三層樓建築,總樓地板面積約一千三百坪,造價八千兩百萬,是一棟現代化新穎莊嚴的納骨塔,命名為「新港生命紀念館」。
生命紀念館前不再設土葬區,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綠草如茵的大草坪,草坪前一泓流水間綴以布袋蓮,往昔如亂葬崗式的陰森之氣不再,甚至成了地面高爾夫球練習場,亦曾在此舉辦全國性的競賽。原來死亡未必全然是驚悚的意象,先人的遺骸藏骨處,亦可以是親近、溫馨的場所。巍峨氣派的現代化生命紀念館,與萬靈堂典雅古樸的歷史建築相互映襯,走一趟新港生命紀念館,無疑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新港歷史之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