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的大街,在新港人記憶中漸漸的模糊、消失,許多人誤認為奉天宮廟前中山路,便是以前的大街,新港的大街在哪呢?新港的大街,為現今的新民路01號~53號,也就是新港分駐所到奉天宮前的這一段路,稱為「大街」。是新港政治、經濟、宗教中心,但因進香人口的增加,讓原來稱為「宮口街」的廟前中山路,漸漸的取代了大街。
原居笨南港的漳州人,在清嘉慶年間天災與人禍下遷徙至東方的「?園寮庄」,因遷徙人數眾多,便在原?園寮庄外建立新的聚落「笨新南港」,後來簡稱「新南港」,許多人便直接稱為「新港」。由於人口眾多,在建築之前便有妥善的規劃,嘉義館內採訪冊記載:「新南港街,故街里名稱,略擬同於台南焉」,由此可知新港街道建設之初是有相當思考與規劃的。
新港街道的發展以東西走向為主,構成幾條貫穿新港的主要動脈,如大街、後街、東頭街……等。大街為當時新港最熱鬧的地方,如新港的菜市場、庄役場、派出所都設立於大街上,鄭德昇、桂香齋、鼎興、捷珍、新瑞成、蘇德記、裕美堂……等大商號也都在大街。
每到年節期間,大街更是非常熱鬧,大年初五開始,新港大街就會出現許多藝陣表演活動,除了為元宵媽祖遶境作準備外,也到各店家去「鬧春」賺外快,陣頭們都會在大街穿梭,互相競藝,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主要希望各位店家老闆多多少少捐一些錢。媽祖元宵遶境,大街的商家會準備大量鞭炮來炸轎,雖然短短的幾百公尺,但時間卻拖的很長,需要耗費相當多的體力,所以新港有俗語說:「扛轎過大街~真拼」。
新港的大街在民國70年代後期,因為傳統市場的轉變,漸漸的式微了,逐步由廟前的宮口街所取代,現今的大街已風華不在,現在的新港年輕人也不曉得,這一條曾是新港主要經濟命脈的大街。大街雖已不再以往的風華,但是其保有的歷史與文化底層的蘊含,有如一顆期待春天的種子,等到適當的時機,再度顯現其風華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