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像洋桔梗一樣,淡雅質樸,耐久不凋謝。」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帶給台灣經濟的衝擊非常大,讓凋敝的農村處於崩潰的邊緣。傳統的稻米和甘薯,價格低廉,讓農民收入不敷成本,造成農村家家戶戶負債累累。這時,國際知名的日本坂田種苗株式會社悄然來到新港的溪北村。被選為設場之地並非全然是幸運,坂田公司早在各地做了篩選調查,最後選擇溪北!除了天候、土壤是設農場的重要因素,坂田公司知道,他們找對了可以合作的對象:幾位受過日式教育的人士,包括日據時台南一中畢業的蔣如松及農校畢業的李魁俊先生,他們有執著的特質,勇於學習新知,並可信賴。
坂田公司在溪北的契作,最早的是金瓜仔及一串紅花仔,黑金瓜仔是用來培育幼苗,讓金瓜的根可嫁接到西瓜,使西瓜不會因連作而凋亡(註:金瓜根部可抗病毒兼吸收養分)。而一串紅則是大規模的庭園造景種植之用。也因為種植紅、紫、黃、白、粉的一串紅,讓秋冬的溪北週遭一片繽紛,吸引了路人的駐足觀賞。當年契作的金瓜籽從一公斤一百三十元,到後來的兩百元。尋常每分地約可收百多公斤,一分地約可收一萬五,兩分地的收入比種一甲的稻還多!蔣如松先生的管理與負責的態度,他讓農民知道採收的種子需要百分百純度的精神,讓坂田公司對溪北農民很信賴。因此,源源不絕的其他花卉、作物也陸續引進,委託農民的種植。 在契作的過程,也曾出現過一次大差錯。那一次,是無子西瓜交配採子,十多戶的農民組成一個大團隊,從台糖租十多甲的土地種植西瓜,交配採收種子。或許是貪心,也許是不小心,亦或怕浪費的習性?農民中有人把同一田裡交配未成功的西瓜混到交配成功的西瓜裏,一起採收種子。那是豐收的一年,但幾星期後,噩耗傳來,坂田公司試種的結果,這批種子純度不到90%!坂田公司把價值數百萬的西瓜種子全數銷毀。此事讓人難堪,蔣如松先生藉此機會對農民教育一番,要求農民對交配時要忠實,並懇切的告訴大家,坂田的信賴與否關係到大家日後的生計。受此訊,日後農家所採收種子的純度近乎百分百,贏回坂田公司的信賴。
爾後的二十多年,坂田公司溪北農場一直維持著龐大的規模。引進新的花卉及蔬菜的種植都是新的知識,蔣如松先生從坂田學來,就立刻傳授給農民,農民在短時間內學會,馬上在溫室內種植。記憶中有不下二十餘種的作物,像綠色花椰菜、蕃茄、牽牛花(日人稱朝顏,一公斤的種子跟一公斤的黃金價格相當)等均被栽植過。村中的老農也從交配過程中學到雙重雜交,長日照、短日照植物的區別,休眠與簇生化的觀念。這種從實務經驗得來的知識,蔣如松先生扮演著讓人尊敬的田野老師!
美好的事總是短暫,坂田公司認為在台灣的任務已達成,他們決定撤場。台灣話說「打斷手骨顛倒勇」,嘉義種苗合作社在坂田的資助,且答應日後的密切合作下正式誕生。在這關鍵時刻,敏銳的蔣如松、李魁俊等感受到經濟起飛後,大家會美化家庭,花卉的支出將與日俱增。他倆發現坂田公司開發出的洋桔梗漂亮、優雅且耐看,有重瓣與單瓣的花色,使洋桔梗在市場具有吸引力。因此新成立的合作社首波作物就是洋桔梗,漂亮的洋桔梗甫上市就打出名號!在新港也被尊稱為媽祖花。雖然洋桔梗打出名號,但每年種苗場必定推出新品系花色以滿足市場的新鮮感。那年,鄧麗君小姐過世,溪北種苗合作社推出的素雅白色洋桔梗被搶購一空,每把十枝的白色洋桔梗拍賣價格高達三百元,是洋桔梗最風光的一年。
溪北種苗合作社的洋桔梗總是一眼可被分辨出來,葉子肥碩與莖筆直是特徵,和從丹麥進口的花苗所長出的外觀不同。雖說種植洋桔梗的技術到今天已經嫻熟,但有幾年中洋桔梗常因天候異常而致休眠(簇生化),長不高,花細小而少。這對身為場長的蔣如松先生是內心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挑戰,此事關係農民收入與農場的前途,在蔣老先生的努力與不斷試驗下,非農業本科出身的他,利用溫度光照週期解決洋桔梗在熱帶休眠的問題,這個辛苦的過程,蔣如松先生定可含笑離開人間。這種成就,讓許多科班出身的農業專家讚嘆!八十多歲的蔣如松老人家,每日7-11,一條卡其褲與一件素色長袖衣,終日與花卉蔬果為伍。然而,這樣的身影如今已消逝!
溪北種苗合作社打出名號後,政府的資助也接踵而來。儲存鮮花的冷房,大型低溫培養室,集貨場等陸續在政府相對補助之下完成。一個鄉下的種苗場能有今日的風光與特色,蔣如松老先生應該了無遺憾。溪北種苗合作社的社員,也定期出訪國外,參觀荷蘭的園藝、日本坂田種苗場本部。每次合作農場必定補助社員,一則獎勵,次則讓花農增進知識與見識,讓這一行業有永續的誘因,這亦是蔣如松先生的心思細膩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