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電話一來,我就會直覺的詢問這一次要去哪一個社區呀?
家瑋:唉!不用去社區喔!這一次是社區關懷據點、樂活站、長照C點、長青活動站等志工、照服員、社工的培力喔!
明鈺:那這一次要玩什麼啊?
家瑋:這一次來製作童玩,教他們如何動手自己製作!不論是利用回收或是收集自然元素的材料來完成作品都可以,讓學員們學會以後回到社區指導阿公阿嬤來做。
兩個禮拜來來回回的討論與試做,最後決定製作四種不同的童玩:1.竹節偶 2.杯子轉轉轉 3.點點頭老虎 4.萬花筒。因為分四堂課來上,第一堂課我們決定先從竹節偶開始,畢竟竹節偶的零件太多了,而且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深刻,所以將手的部分讓志工們自己來進行,其實在六月份要到新港上課之前,我們已經開始著手準備竹節偶的材料了,首先一定要準備已經乾掉的竹子,而且這些竹子不能夠有裂開,更困難的是他們的粗細也需要控制,每根竹子在鋸開之後,還需要用磨砂機把裂開的地方磨順不割手;接下來是關節的地方必須要有細的竹枝,在切割的時候也要注意中間的空洞大小是否能夠穿線,光是準備這一個材料就花了二到三天。所以當大家拿到手上的材料,其實都已經是經過處理過的了,但是大家在鋸竹子還是卡關很久。
因為竹節偶無法一天完成,所以在等待工具的同時,我們就接著做第二件童玩「點點頭老虎」,這一個童玩在製作時最麻煩的就是收集他的身體——紙捲,其實紙捲也不難收集,但是收集難度在於它是飲料杯封膜內側的紙捲,需要消耗3000杯飲料才能得到一個紙捲,而這個課程我們就運用了26個紙捲,所以需要喝掉78,000杯飲料,總共麻煩好幾間飲料店協助幫忙收集紙捲。其實在備料的過程真的還蠻瘋狂的,
大家看到這個紙捲都想不出來這個是做什麼的,也沒有想到透過紙膠帶、竹子、繩子、固定蝴蝶蘭的鐵絲等可以組合出一隻動物出來。
其實畫龍點睛的部分應該是第二次上課的時候,大家桌上的那一包開心果,志工們笑嘻嘻地說:今天有得做還有得吃,殊不知開心果的果殼是我們要用來做老虎的耳朵,因為實驗後發現開心果的殼很硬,所以很好支撐在竹管上面,「點點頭老虎」的頭部本來是想要用寶特瓶來製作的,但是那個時候沒有找到合適的寶特瓶,所以我們臨時用了竹子來製作,大家為了要把老虎嘴巴鋸出來也是花費了一番功夫。
第一堂課和第二堂課我們似乎花太多的時間在製作了,這個時候在等待壓克力漆乾掉的同時,我們指導了大家怎麼做第三件的童玩,第三件的剛好時間卡在端午節,所以這一件作品大家拿回去製作,利用飲料杯和廢棄的光碟片,做出一個小燈箱,這個作品其實也蠻有趣的,因為使用了元宵節附在小提燈內的LED燈、光碟片還有飲料杯,最重要的是上面使用了早期廣告公司在做招牌的卡典西德,利用七彩LED燈光,還有顏色遇到同一個色系的燈光會有加強的效果,其實是一個色彩觀察的小夜燈。
第四件作品我們做了萬花筒,其實萬花筒的材料我們本來想要利用紙捲來製作,但是不管是收集的或者是買現成的都沒有我們適合的尺寸所以那個時候就想說利用水管來製作;水管的材料費,還有加工的部分,實在是不符合成本,所以在最後我們還是跟材料包妥協了。
最後一堂課時,我們就跟學員們分享:其實不要為了刻意省錢而用收集的材料,有時候收集比買來的還要貴,尤其是事前的加工,有時候需要一些特殊的五金工具,但是社區普遍沒有這些工具,所以不需要為了妥協而再另外浪費錢,或許有時候直接買材料包或者是現成的東西反而還比較划算。還有物件的造型聯想,有時候不需要特別加工也可以有一番樂趣,所以多觀察搞不好可以省下一筆錢。
利用現有的資源與材料來開發課程,其實也是一個美麗的意外,一開始是因為想創造出獨特性,不知不覺就玩出心得了,很謝謝黃文淵老師的推薦,還有新港文教基金會每次都讓我們放手去玩,也期望大家在未來都能互相激盪出有趣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