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青銀合創

【313期】青銀共創:社區多元跨域對話

作者:徐家瑋

整理:徐家瑋/本會執行長

由文化部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支持,媒合藝術家及在地青年進入社區進行挖寶,「青銀藝術祭─青蘋果新樂園」,將近2年青年與銀髮族共同創造新港社區傳家寶的成果,分為「找尋社區傳家寶」及「啟發身體藝術寶藏」兩大主題,青年、藝術家與銀髮族共同創造新港社區傳家寶的故事,運用展示、保存、轉化,翻轉在地生活文化故事,滾動社區參與,打造世代交流平台,將銀髮族的在地記憶與智慧,創造出更多藝術與人文的可能性,過程中也凝聚了不同年齡層的情感,延續並創造出新的價值,開啟青銀共榮(融)的生活。
「找尋社區傳家寶」系列,藉由社區長輩傳承傳統技藝及時代記憶,深化下一代家鄉認知,淡化世代深溝,保留傳統技藝並創造新價值,期能解決當今世代斷裂、基層社區文化敗壞等問題。

柴林腳「老屋新生」透過實地訪查老物修復過程,以等比例製作老屋模型,從中想像新生的無限可能,在建築空間的探索裡,試著思考建築、空間、人三者之間關係,建築從外觀觀察、建材的機能、甚至於建築本身的藝術之美;審視內部空間發展過程、內外空間轉換的流暢性、生活模式及社會組成之方式,甚至族群文化體現,皆是因為有了人,才讓建築空間具有意義,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從田野調查瞭解了柴林腳王氏老屋,再與王崑成執行長的訪談中我們得知,修復所用到的材料,除了原本房子保留下來還可用的材料,其餘都是去別處帶回來的檜木舊料,甚至從6間拆遷的老房子裡,取材好的門板、樑柱部分保留使用,並堅持所有的磚頭都是沿用舊房子敲下來後,派人把上面的水泥磨掉處理,使用舊料不僅是愛物惜物,更是王執行長對於家的兒時記憶、感念與追憶。

新港青年團隊中,就讀建築科系的青年郁茹,提出以製作模型的方式,帶著其他非建築專業科系的夥伴,實際現場測量、繪製房屋設計圖,這不僅是她的第一次嘗試,也冀盼用所學再現體驗到的建築之美,表達建造者之原意及意境。建築透過磚瓦搭建而成,而超越建築空間展現表達出來的,是人對於「家」所寄託的情感,也希望您觀賞這件作品時,能夠去欣賞它的建築之美。

新港街面「舊市場」,透過多元的老物件呈現鄉鎮發展痕跡,創造與過去時光的交流機會,以今年新港文化採訪編輯營為主題「新港舊市場」( 即新港公有零售市場 ),它是過去新港人日常生活的所在。不論是填飽肚子的早午餐、乾糧雜貨、米仔麩,或是結婚用的嫁妝禮品、西裝服、皮鞋,抑或是要拍全家福或個人照等,都在這舊市場完成。現今的舊市場因時空的演變,雖只剩下空蕩的空間,但它依舊記憶著新港的歲月與繁榮,現存的每個店家都有著它的堅持與故事。結合新港舊市場從昔至今的風貌,以8家昔日在舊市場周邊販售的店家:永生百貨、雙協興商行、吳家魯熟肉、新港碗粿財、振澤鞋行、東洋照相館、大新西服、美祿米麩,重新拾起新港人過去的回憶。
菜公「1/2自然農場」經由義工實地訪談,了解各季節農場生長作物情形,透過新港學習設計的在地青年,以圖像繪製並結合農作組義工媽媽的傳統藝術—刺繡工法,呈現出春、夏、秋、冬當季蔬菜的豐收情景,讓美好得以永續存在,而穿針引線之間,細微的生機就這樣誕生了。海瀛社區「阮ㄟ手路菜」透過影像及採訪紀錄著社區長輩料理過程,以傳統食材連結著記憶的滋味,勾勒出家與社區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