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77期】糖鐵嘉義線(五)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燦爛趨於沉寂
隨著臺灣糖業的漸趨消寂, 以及1970年代後經濟起飛汽機車數量遽增,交通運輸更為便捷普及,搭乘五分仔車旅客逐漸減少,行車班次也跟著銳減。北港糖廠嘉義線於1982年8月17日迎來最後一班載客列車,在夕陽餘暉中告別了營運近七十餘年的客運業務,新港車站大廳主體隨即於1984年拆除,甘蔗原料的運輸列車則遲至1998 年也跟隨功成身退,全線正式停止運作。
2001年4月板頭厝車站也跟著拆除,北港糖廠製糖工場則於2005年7月1日正式停產關閉,原料甘蔗撥運虎尾糖廠壓榨。曾活躍於嘉南平原近百年的糖廠及糖業鐵道,至此慢慢沈寂於歷史舞台之中,漸為世人所淡忘。

新港鐵道公園
隨著建物的傾圮拆除,廢棄鐵道沿線荒煙蔓蔓雜草叢生,1998年宮前村邱聰益村長不忍環境繼續惡化,開始動員村民的力量美化整理新港車站周遭,2000年在新港文教基金會及政府補助的支援下進行環境改造,復原枕木鐵道、分道器、月台、防空洞、抽水唧筒、警示器、臺車,展示內燃機火車頭等鐵道文化樣貌,終於在2001年9 月9 日成立了全國第一座以鐵道為名的「新港鐵道公園」。
繼之2006 年頂菜園農村博物館陳明惠館長、板陶窯陳忠正先生等人,所發起的板頭厝車站環境美化及沿線鐵道的整理,重建復舊後的板頭厝車站(售票亭)、灣仔內候車亭等,形塑四、五十年代的農村場景;以及後續嘉義線,從三間厝站至新港鐵道公園沿線的綠美化。

復興鐵橋周邊現況
復興鐵橋在重建後歷經46載風雨沖刷,一度因橋墩毀損嚴重擬報請拆除,所幸在新港、笨港文教基金會和地方團體積極努力奔走下,終使雲林縣、嘉義縣政府分別於2001年、2002年將北港溪鐵橋登錄為歷史建築。
鐵橋東岸的新港端於2005年4月11 日啟動修復工程,除了復興鐵橋主體的修復外,也包含了笨港遺址展示區及候車台、涼亭等景觀工程,並於2006 年10 月31 日完成園區開放展示。至於西岸的北港端則於2014年1月27日改建,取用紅樓夢詩句「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命名為「女兒橋」;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鐵橋兩端修復雖近在咫尺,卻孤懸隔望無法相通。
多年來望眼欲穿貫通兩岸的缺憾,終於在2022年由中央政府核定「北港溪鐵橋及周邊景觀改善工程」迎來曙光。2023年5月9日假新港板頭厝灣仔內舉行盛大開工祈福典禮,預計2024年10月完工,除了原貌修復復興鐵橋保護歷史文化資產外,同時連結北港女兒橋,再次串連新港、北港之間宗教、文化與史蹟觀光景點。
展望未來,只要這一代人的記憶不曾消失,馳騁的軌道依然存在,「相信有一天,火車會轉來」再次呈現百年風華歷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