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377期】共創新港動

作者:本會整理

嘉義新港孕育豐富的在地文化、工藝、職人、歷史、物產等特色;今年結合「5%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期望將新港打造成地方的「教育培力基地」,透過地方文化、議題轉譯成可持續推動的「教案與工具」、培育「永續種子教師」;討論過程從三個議題「食農教育」、「在地工藝」、「街區文化」,各主題分為2組,分別針對教育及創生進行發想,總共產出了6個方案。

 

第①組─挖呀挖組:田茄仔教具箱
組員:江沛珊、周佳欣、洪麗卿

「田茄仔教具箱」緊扣永續發展與食農教育兩大議題,期望協助在地教師與學生更深入了解新港的農業文化,並期許未來為新港帶來更多可能性。新港地區以農業為主,且學校近年積極推廣食農教育,因此具備了理想的實地學習機會,然而,在食農教育初期,教師們可能缺乏相關資源和知識。為此,我們設計了「田茄仔教具箱」,提供學校進行食農教育。
我們充分借鑒了自身經驗和前輩的建議,並結合新港文教基金會的二分之一農場作為食農教育場地。透過這個教具箱,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了解理論知識,還可以實地參訪農場,親身體驗有機無農藥的自然栽種,培養珍愛資源、惜土地的價值觀。


第②組─美力組:孕育新港工藝的小達人
組員:張惠琪(撰文)、王昭雅、李一星、吳俊謀

經過三次的工作坊及無數次的討論,以新的角度認識新港工藝,深入了解在地工藝式微議題,找尋更多教育現場的問題、需求與機會,於是我們打造出永續發展在地工藝的新教育想像。
我將永續教案落實於教育現場,與校內同仁帶領學子動手製作交趾陶作品,以跳脫交趾陶為廟宇裝飾的創作形式,在題材上力求創新,使交趾陶成為獨立的、生活化的藝術品;亦將滾動修正後的教案送至嘉義縣教育處,參與嘉義縣國民中小學美感素養導向教材教法設計比賽,榮獲優等之殊榮。
教育是推動永續的基礎,期許透過教育建構對新港在地工藝的想像,讓每個學子都能成為新港交趾陶的代言人,與他人分享「交趾陶」之美。


第③組─欣興組:大興一閃亮晶晶
組員:李美賢、林秀英、劉倩伶、蔡瑞妙、謝恩得、許春滿( 撰文)

一群對服務設計專業又有耐心的老師們,透過多年的實務經驗,帶領著大家漸進式一步一步的探索問題、盤點問題、設計發想及解決問題到最後的成果呈現,我們利用許多便利貼、彩色筆及海報寫出許多相關的問題來,畫出彼此的關係、連結等。
要從既有的傳統店家如何再創新,並找出街區的亮點,是我們最大的課題,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困難點,例如:店家不願意配合,學校沒有多餘空堂課安排學生外出等,但最後我們還是假設性的呈現出作品來,而且模型做得好真實、好古錐,真感謝大家團結一致,如期完成,一起參與這過程是最經典的,學習滿滿,是最大的收穫。


第④組─憨吉組:開新袋回家
組員:王襄芸、李恆君、李清源、高千惠、陳朝江

以食農教育為主題來進行發想,過程中,發現大眾缺少契機和管道來了解新港的農業及在地特色,且認為應「從小開始」培養正確的食農觀念,在一步步地推進討論中,順利地找到我們的目標客群,「喜歡戶外活動的外地親子家庭」;之後再透過便利貼
工作坊,思考民眾會喜歡的活動形式、目前流行的趨勢。
最後規劃出「新港特色的快樂食農之旅」,串聯在地小農,依季節安排遊程,並推出「開新袋」,讓大家除了來體驗外,還有東西可以帶回家。
未來也希望開發新的新港旅遊體驗路線,讓遊程不只是有食農面向,還可以結合工藝、人文等其他面向,讓活動更加豐富。


第⑤組─享陶組:交個朋友!趾想來砌陶
組員:王昭琳、宋昀修、李淑萍、林致遠、吳宜靜

新港雖然有著專業的匠師以及扎實的傳承底蘊,但隨著廟宇文化漸漸遠離大眾生活圈,交趾陶與剪粘技藝也逐漸淡出大眾視野。近年來,這些工藝產業積極尋求轉型及重新曝光。
我們走訪奉天宮,了解交趾陶與剪粘的關聯;板陶窯文化園區了解目前的推廣模式,並與匠師和負責人進行訪談,以了解工藝的獨特之處以及轉型上的挑戰。期待進一步優化行銷模式,以激發公眾對這些工藝的興趣。
並針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進行了相關資料的研究和系列的腦力激盪活動。最終,將目標鎖定在設計上,希望能讓大眾在奉天宮體驗工藝之美,以集章活動為原型,通過玻璃告示牌的指引,在廟內打造了一場工藝尋訪之旅。
期待持續的依循計畫推廣交趾陶與剪粘,成為台灣文化的重要一環。


第⑥組─回鄉組:大興,布同凡響
組員:黃郁雯、陳柏睿、楊淑玲、鄭穎芳

我們的組員都是去外縣市闖蕩過後再次回到新港的青壯年,也因此為這個組別命名為「回鄉」。透過這次的活動,我們第一次真正深入走訪大興街區,認識裕芳布莊的故事,傾聽大興居民的生活,了解宮廟帶動的歷史,還有,夕陽產業所面臨的危機。
走訪中,因為對於新港這片土地的熱愛,組員們一起用著相較不成熟的經驗,不斷討論、建立、推翻、重組著能為大興街區想出最好的永續方案。
在三次課堂中激盪著腦力,盡可能的貢獻自己的知識,時間有限,想出的方案未必能盡善盡美,如若再有機會參與新港動的工作坊,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和伙伴們一起為新港想出更完善的計畫,讓在地新港居民可以一起為新港這塊土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