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91期】未來展望:推動社會處方箋營造新港成為健康社區

作者:陳錦煌◎創會董事長

前些日子,我很高興迎接彰化志願服務協會理事長,帶領坐滿兩輛遊覽車的志工與幹部,前來參訪新港素園。當時我慎重指出,新港與彰化多數鄉鎮以農業為主(新港約六成),而且,單靠農業收入,無法養活一家人,年輕人為了生活不得不外移,家庭成員愈來愈少,獨居老人愈來越多;新港或彰化的環境,這幾年來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廟口放鞭炮,台塑(包括中洋、及麥寮六輕的污染排放),以及最近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污染空氣,也一步一步逼近;百年來台灣人迷信偏方、自以為是、走不出井底偏見,雖然現代教育普及,健康識能仍然不足,網路中copy and paste 似是而非的醫療訊息泛濫、網紅、各種不當置入行銷隨著媒體到處滲透;「王祿仔場」仍然存在新港或彰化的鄉下,一些長輩為貪包洗衣粉或塑膠板凳等,被關在王祿仔場裡強迫推銷所謂治百病的高價營養食品。
新港及彰化,並沒有因為地處農村偏鄉而可逃離現代文明病的糾纏:恐慌、孤獨、焦慮、失眠、憂鬱嚴重到可能自殺等眾多社會因素引發的身心病症狀,仍然風行。加上偏鄉公共交通不足,醫療可近性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挑戰很大!
所以,扶緣服務協會二十年前規劃的服務內容,在老化少子化、長照政策改變、社經環境不同之下,需進一步調整!我提出推動以「健康社區」為主體的社會處方,建議扶緣服務協會結合基金會成未來共同發展的重要方向。
下列幾點建議供扶緣及基金會參考:
❶扶緣開始和基金會結合鄉內各公、私團體為社會處方預作準備,檢討以往推動多年,像社區綠美化、1/2 自然農場,藝文展演、送餐、健康補給站、血壓站、義工志工陪訓課程、新港客廳的社會企業發展,那些具有社會處方的醫療功效?然後籌劃「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具體行動」等系列工作,開始全面在新港推動社會處方。
❷新港社會處方的推動,要從「被動」需求轉成「主動」介入,特別關注那些多重慢性病患者、高齡獨居失能失智、一年內反覆住院及急診者、失業、家庭變故、、先在我自己診所開設社會處方健康諮詢門診(週二、五下午)學習英國社會處方預先介入的作法(proactive),在未出現身心症狀前、或慢性病已控制但仍有身心症狀者,鼓勵參與基金會或扶緣或農會或奉天宮等具安定身心的活動,活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安頓心靈,以建立有愛的連結的非親屬關係的一家人。
❸扶緣及基金會開始規劃社會處方推動必需的連結者(link worker) 的養成訓練,熟悉社區中那些團體有那些活動可以對罹患什麼疾病的什麼人產生什麼社會處方的療效;建立在地「連結員」制度(Link Worker)是社會處方箋成功與否的重要工作。所謂「連結員」(Link Worker),是專責協助居民將醫療建議轉化為實際社區參與的橋樑。這些人不必有醫療背景,可由熟悉地方資源、人際關係的人士,如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關懷據點志工、村里幹事、基金會義工,接受適當訓練課程後便可擔任。
工作包括: 與被轉介居民一對一面談, 評估其生活困境( 如獨居孤單, 營養、社交、運動量等是否不足?)以及生活習慣、偏好等,協助媒合適當的社區活動( 如社區關懷據點的共餐、草地槌球、1/2 自然農場、讀書會、素園) 持續追蹤參與情況、滿意度、並回報給醫療端。
❹活化在地場域作為社會處方支持據點。新港擁有豐富的在地文化與走路可到的社區活動空間,包括基金會會館、新港文化館、自然史教育舘、各村廟埕、老人會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鐵路公園、新港公園、新港素園、培桂堂、學校等,都是推動社會處方箋的好地方,這些場域可轉型為「社會處方箋執行據點」,辦理有健康促進效果的活動。


社會處方箋並不是單一解方,而是一種重新思考健康與社會關係的「行動架構」,從病因治療論(pathogenesis)轉向健康生成論(salutogenesis),讓醫療走出診間、讓社會介入健康、也讓每一位居民能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獲得有尊嚴的支持與陪伴。近四十年來,新港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只要我們以預防「Proactive」為主軸,連結扶緣、基金會、農會、公所等既有社會資源、賦能社區工作者、創造更多參與平台,就能逐步翻轉新港健康不平等的現況;正如社會處方箋的精神:「健康,來自於生活的每一項連結。」讓我們從新港出發,走向一個更健康,更有愛的人與人彼此關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