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規模的「洪瑞麟藝術世界展」。這是洪先生第一次在美術館的個展。
同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創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與時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的蔣勳,一同前往拜訪洪瑞麟家人,挑選了四十幅精彩的「礦工系列」彩墨紙上作品,作為基金會的典藏。隔年(1988)在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洪瑞麟礦工作品展」。
2025年七月, 嘉義「培桂堂」從三十八年前典藏的洪瑞麟礦工系列,挑選出1940年至1959年的十六件作品,加上洪瑞麟家屬提供的一件1976年的速寫「工作後浴場」,以及一件創作於1946年,鮮少露面的私人收藏的油畫「礦工萬仔」,共十八件展品,再次對公眾展出。
洪瑞麟(1912—1996)的創作不追求甜美,沒有中產階級歡愉生活的喜悅。那些粗獷卻又流動的線條,彷彿從大地深處透著呼吸,帶著遠古時代照射而來的光。在陰鬱的色調中,洪瑞麟的繪畫有著關於「人」最本初的關懷。
洪先生1930年赴日,1931年考入帝國美術學校西畫本科,1938年,從日本回到台灣,進入由倪蔣懷經營的瑞芳煤礦場,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以礦工為主題的繪畫創作,一邊工作,一邊畫下礦工的生活與勞動,成就了台灣現代美術史裡極重要的一頁。
洪瑞麟的紙本速寫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水墨速寫,彷彿把他童年時代所熟悉的父親筆下的墨痕,轉入現代世界,對應了法國畫家盧奧(Georges Rouault,1871—1958) 的筆墨線條。盧奧筆下,特別是1910年代開始,那些以印度墨水勾勒出的人物軀體,描繪的「求主垂憐」(Miserere) 主題,無論是宗教裡受難者的肉身,或是人世間底層人群的身軀,都透露著生命的力量與慈悲。
這樣的力量與慈悲,在此次洪瑞麟的「礦工系列」作品裡,比比皆是。也許礦工不是只是一個勞動者的符號,而同時成為「人」的身影,他們的肉身帶著如同信仰般的光輝,既卑微也高貴,既脆弱也堅強。他們彼此,無論是家人,或是工作隊友,都是日夜相處的同伴。洪瑞麟在1971年寫道:「我握著禿筆凝視三十多年了,領悟到美與醜原是一樣的哲理,虔誠地繼續探索你們的奧妙,刻畫在紙和板上,永遠地讚頌。」
十八件展品,於培桂堂的生活起居空間中展出,作品與培桂堂老宅過往活動中的足跡相互呼應。如同展出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幅「盧奧頌」(1956),畫面裡有愛的一家人,是永遠的同伴,在靜謐的氣息中,透露了任何時代都能明白的價值。
《如光前行——洪瑞麟》紀錄片播放
週三至週五 10:30 ─ 11:00
週六至週日 10:30 ─ 11:00、14:30 ─ 15:00
培桂堂 林開泰診療所舊宅
國立臺灣美術館 監製
同伴——洪瑞麟礦工系列作品展
2025年7月2日── 2026年6月28日
週三至週日 9:30 ─ 17:00/ 16:30停止入園
培桂堂 林開泰診療所舊宅
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19號 05-3749992
指導|嘉義縣政府
合辦|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新港文教基金會
策展|谷浩宇 布展|青雨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