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在河北(簡稱冀)出生後,即隨父母與國民政府遷移到台灣,所以名叫楊冀生。就讀海洋學院(海洋大學前身)之後就從事跑船的工作,結婚後與妻子陳素華回到新港,開始打造他們的餐飲人生,餃子的麵皮香味從廟口飄到鐵路公園,也飄出四十五年的流金歲月。
直到現在
擀著麵皮,包著餃子,從廟口水餃攤到鐵路公園的蒸餃,傳承楊家父母的擀麵功夫,再融入在地的豬肉、韭菜、高麗菜……。遙遠家鄉的好味道,最後落腳在新港鐵路公園旁,成為美食的傳說——「姊妹蒸餃店」。
蒸餃之外,還有外省口味的酸辣湯搭配,主菜與小菜撐起蒸餃店的一片天。素華負責外場,素貞在內場忙碌,生意日益興隆後,老三素珍也加入行列。
每一顆蒸餃沒有機器只有人力,如果你路過蒸餃店,往店內看,工作檯的麵糰和餡料,小楊與素華的孩子、女婿、媳婦都以餃子餡料為圓心,在擀麵棍與麵糰的來去之間,圍成一家人同心包餃子的畫面,必須手腳伶俐才能應付饕客們的五臟廟。直到現在,拿著號碼牌排隊也是新港鐵路公園旁的另一處風景。
很久以前
民國66年,小楊與素華、素珍姊妹先從賣自助餐,賣飯、賣麵開始,從廟口起灶輾轉移到媽祖大樓,每天晚上收工後再把攤子推回台糖的宿舍(現在新港客廳對面的遊客中心)。這是素華的爸爸任職糖鐵的員工宿舍。
後來回到台糖宿舍轉型成賣蒸餃與酸辣湯,這次小楊又坐鎮在擀麵、包餡的王位,開始用心把家鄉父母傳承給他的好味道發揚光大。多年來在台糖宿舍外的蒸餃攤生意興隆,連這些好吃的蒸餃們也不想離開宿舍,但是還是得搬遷……。
搬遷之後
20年前,這塊台糖年久未理的廢棄鐵道,讓新港關心環境的義工們動起來,與台糖公司的洽談、與原住戶的溝通,終於建造出今日我們看見的鐵路公園。蒸餃店也在不想變動的情況下,必須離開從小居住的台糖宿舍,到鐵路公園的另一側重新開店營業。
上天關你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另一扇窗,蒸餃店在姊妹倆的同心經營下,掛上「姊妹蒸餃店」的招牌,也成了家鄉的美食景點。散步在鐵路公園,買份蒸餃和酸辣湯,是遊客們的小確幸,也是返鄉遊子的想念。
戀戀鐵道、念念蒸餃
從民國66年至今已經步入45年,蒸餃、酸辣湯的好味道,在鐵路公園改造滿20年的今天,也一直沿著鐵軌飄香,一起走過鐵道的時間與空間。
推薦一下特製酸辣湯:木耳、紅蘿蔔、豆腐、金針菇、豬血、筍絲……,有特殊的醋味與胡椒辣,味好、料多、好湯頭,與蒸餃組合才是完美的好好吃。
當你沿著鐵軌漫步時,你也可以跟著店裡牆壁紀錄:2004年美鳳的「鳳中奇緣」、2006年的「草地狀元」和2009年的「時尚玩家」到此地採訪的腳步,來一分令人垂涎的蒸餃與酸辣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