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賣聲四落的市集裡,低沉的號角和不停歇地搖鈴聲引起路人的注意。三奶夫人等神像旁的小桌子,五顏六色的紙袋裡,裝著每一位客人帶來的衣服。
古老的行業-收驚
收驚,看似簡單,過程卻很繁複,且使用的金紙、線香、法器都有師父的堅持和行業的規矩。自己種植並加工的苧麻,是綁金紙不可缺少的麻繩;一張張自己動手蓋上的符印,讓金紙多了靈氣;維修動輒就是上千元的法器,是收驚必備的器具。郭先生一再強調:「做我們這個行業,為人必須正派、正直,才能得到客人的信賴,也才能得到神明的祝福。」看著郭先生翻開客人的基本資料,吹起號角,畫上符咒,打開米粒的圖像,其實,這個古老的行業,仍要有許多的專業,並不像外人看來那麼輕鬆容易!
認識慈芳壇
慈芳壇,一個歷史悠久的祭壇,從他的祖父一路傳承到現今。想當初,郭先生要返鄉承接此工作時,夫妻倆心情是百般的掙扎。他們覺得,在北部已經有穩定的工作與生活,為何還要回到鄉下繼承家業?然而時至今日,歲月匆匆也已經二十幾個年頭,兩人也早已習慣在傳統市場為民眾撫慰心靈的生活步調。
充滿趣味的經歷
在訪談郭先生的問答中,讓人感覺到:他平易近人、忠厚老實、和藹可親的形象。在求助的芸芸眾生中,也有讓他看得很無奈直搖頭的客人來訪,例如:曾經有一位熱愛動漫的學生,來到慈芳壇希望郭先生能把他最愛的虛擬人物召喚出來。郭先生笑道:「這種事連媽祖都做不到,更何況我只是個收驚的師傅。」有趣的是,這位學生還連續好幾天上門跪求郭先生,讓郭先生啼笑皆非……。
每天來慈芳壇求助的民眾絡繹不絕,我們好奇地問:「家人會想來學習『收驚』這個專業嗎?」郭先生樂觀看待:「我不會限制小孩以後的發展,如果小孩想要回來繼承家業也不反對,一切都尊重小孩的想法。」郭太太也說:「家裡小孩也並沒有排斥這份行業,也有意願想回來繼承家業,但未來這幾年還是會由郭先生操持。」
客人反饋
客人大多是因為身體不適、運勢不佳、睡眠品質不良,而慕名前來「慈芳壇」尋求幫助。在訪問過程中,大多數民眾在收驚過後,心神情況都有明顯改善的功效,這種給人「安神定魄」的撫慰,也是一股神奇的民間力量。也因為民眾信賴郭先生,「慈芳壇」總是一大早甚至前幾天就開始排隊了。怎麼排隊呢?排隊就是帶一碗米,再帶被收驚者衣服(要穿過的才可以喔),放在壇桌旁的小桌子,一包一包的衣服和白米在那兒排隊,為了祈求今天可以心寬,今晚可以好眠,此祭壇也成了街坊間無形存在的另類「心理醫師」。
收驚,這是一門你相信祂,祂就存在的古老行業。在收驚的過程中,吹起號角,畫上符咒,觀看碗中米粒排列的圖像,從雜亂跳躍,漸漸變為平整,彷彿也看見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頓;在號角與咒語交錯中,好似也撫慰了求助者的心靈。或許在這個儀式中,也能幫助我們釐清思緒,進而度過難關,成為安頓自己身心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