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採編營特刊

【335期】採編營:天福佛藝店——一雕一鑿刻出「藝」態人生

作者:導師: 陳俊文、林致遠、王昭雅 學員: 杞佩珊、黃建穎、林庭妤、林承賢、洪湘蓁、周馨瑀、張芷綺、方桂楨、陳浩維、曾柏鈞、陳瑩恩

天福佛藝店坐落於新港大街上,透明的玻璃櫥櫃展示著一尊尊莊嚴肅穆的佛像及俏皮逗趣的虎爺,讓人不由自主地想一窺店內的奇異世界。

因為專注,所以造就完美
陳天福師傅是佛藝店的老闆,亦是一名手藝精湛的雕刻師,看著他眼神專注地雕刻著媽祖的臉,靈巧地替換著手中的鑿刀,輕巧的施刀於木頭,一刀刀鑿出了鳳冠、鬢髮、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雕出一尊尊栩栩如生令人驚嘆的神像。

習藝甘苦談
年少時的陳師傅對讀書沒有興趣,國中甫畢業,就走上習藝之途。
15歲,為了習得一技之長謀生,懵懂入行,他的師傅並非一開始就傳授技藝,且暫住在城隍廟裡,每天需要為師傅煮飯、打掃等來磨練心性,也練就了如今既上得了廳堂亦下得了廚房的十八般武藝。雕刻的技巧亦是自己在師傅旁揣摩學習而來,從一張白紙慢慢地上色、慢慢地修整、慢慢地成就現在的風采。陳師傅提到傳統技藝的傳承非常刻苦,學徒要聽話、月休只有一晚,現在想來「傳承」的是門藝術,而所謂的為人處世,更是一種刻苦耐勞的精神。「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學到本領,除了好學的態度,更得靠自己多看、多問、多練習。
雕刻藝術不斷引逗著陳師傅,所以一頭栽入將近50年,從未想過轉職。
雖然從事雕刻讓視力不斷退化,甚至動了白內障手術,但他仍無怨無悔,因為雕刻充滿了趣味、變化性。一塊木頭在師傅的巧思下,產生圖像,透過手中的鑿刀,一刀刀地刻,砂紙一遍遍地磨,修整再修整,最後上色成品。經由雕鑿,鑿出陳師傅的深度;經由磨整,磨出陳師傅的心性。

藝術不只是工作
透過雕刻藝術提供他很多想法,經由自己創作、觀摩同業作品,刺激著陳師傅在雕刻藝術上突破、創新。學習雕刻豐贍陳師傅的人生,堅持藝術完整陳師傅的生命。
陳師傅感嘆現代年輕人已經不願吃苦了!自己亦深知箇中滋味,而他現在的心境跟學徒時截然不同,如今工作就等同快樂。雕刻的步驟馬虎不得,過程艱辛,但只要有「心」,突破瓶頸繼續堅持,從工作中雕出快樂。用心、堅持與吃苦的精神,擦撞出的火花使生命更加熠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