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的中藥鋪
豔陽下的新港街頭,如往常一般充滿活力,廟前的新民路,依舊我行我素地躺在舊時光裡,斑駁的招牌和匾額,紀錄了時間的跫音,訴盡了歷史的推移,恍惚間一陣古樸的氣息帶領著嗅覺的觸動,尋味而來。剛進智方中藥鋪時,老闆熱情地備好熬煮的紅棗人參茶,茶中略帶苦澀,卻在喉中舒坦化為甘甜,老闆表示,相較於西藥,中藥雖然微苦,藥效也慢,主要以療養為主,治療為輔,需要長期服用,對身體的危害百益而無害。
老闆鄭登烟先生,曾任本會第2、3屆董事,女兒鄭智方娓娓道出智方中藥店的歷史,店名原本叫做益民,於中山路16號開業,後來因為老闆的兒子鄭明仁考上了中醫師特考,於是就移到目前的位置,村子裡的精忠廟除了舞龍舞獅,還送匾額來慶祝,可見鄉間小鎮能夠通過這樣考試,是何等了不起的事,鄭明仁的中醫診所,就取名為明仁堂,在同一條路上,相作伴。
為家人配藥的那份心意 堅持最好
訪談時,店裡還有一位老主顧,第二代老闆鄭智方熟悉地從藥櫃裡取藥並為客人配藥,同時也熱心地為我們介紹藥材的藥效與名稱,最後,所有珍貴稀有的藥材,如獻寶般,一次梭哈,如數家珍地聊著,讓我們大開眼界。
每個職人的手工器具,都是門藝術,曩昔的歲月中都靠這些傳統器具來數著節奏,店員也親自示範了如何使用裁刀,將細如薄片的海馬對切成兩片,還使用傳統砝碼秤重,令人嘖嘖稱奇。
隨著四季遞嬗,一代延續一代,現今的這個世代服中藥的人是越來越少,但是第二代老闆仍堅持用最好的藥材,把每個客人的藥配好,千禧世代的我們似乎趨向於西藥的快節奏療效,中藥逐漸沒落,西藥是治標,而中藥是固本。
步出了藥鋪,跟牆上的匾額道別,這家人對中藥的堅定信念就如同晨間的那道曙光,撒下滿身金黃,給人正面的能量。時光不停站,但是我堅信不管在過去或未來,中藥蘊含著先人的智慧,隨著中國人的歷史,會綿綿長長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