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信念
從小學就看阿嬤做台灣衫,再看著傳承阿嬤手藝的爸爸,替客人做一套又一套的西裝,配上帥氣的馬褲,在這過程,確立劉老闆堅持做手工西裝的信念。六十幾年的歷史,在地的裁縫世家,是附近居民口耳相傳的一家店。一甲子的歲月變遷,見證新港舊市場的興衰,同時也見證大新西服的起落。老闆的工作檯邊,掛著劉德凱四、五十年前為信華尼龍纖維拍的廣告照片,也是西裝店歷史的見證。目前老闆每天還是到舊市場內開店,也是在市場內唯一的一家店,支撐他繼續開下去的是興趣,以及一群陪他泡茶、喝咖啡的好朋友。
老手藝不馬虎
西裝(男裝)的樣式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可以從扣子數量、領子大小寬窄、下襬開岔部位看出流行端倪。一般一套西裝大約需18尺布,但曾有位客人光是一條西褲就用掉16尺布。應我們的要求,老闆取來一塊布,拿起弧型尺,在工作臺上飛快地打好一件西褲的版,刀起布斷,毫不拖泥帶水。
客人來源涵蓋老、中、小各階層,連八十四歲的阿公都會來這裡做一套西裝穿呢!在校規嚴格的年代,訓導主任曾找過老闆,拜託他不要幫新港國中的學生縫製不合規定的喇叭褲,可見當時有多少學生是老闆的顧客,以至於要主任出面請託,老闆精湛的手藝,不容小覷。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製作西服的工序繁雜,從量身、選布到車縫衣服,每一項都顯示著老闆的專業技能,而專業技能的背後必定有專門的工具。環顧四周,牆邊是阿嬤傳下來的老舊車縫機器,工作桌上擺著爸爸用過的裁縫工具,兩把大小剪刀陪伴兩代工藝人。各種直的、彎的、軟的尺,看得大家眼花撩亂;光是剪刀就分成了大、中、小等三種不同的尺寸;不同針車有不同用途,而且都是用腳踩的古老針車,有專門車布邊的拷克機、車褲腳的盲縫機、車直線的電車。
蒸汽熨斗也是必備的用具,老闆的工具裡有一組熨斗,說它一組,是除了主體燙斗之外,還連著一個水瓶,熨燙時,蒸氣會源源而出,不用再另外噴水,節省了不少時間。阿嬤的那個年代用的熨斗要在斗身放火炭,溫度夠了才能燙出線條。
老闆笑著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闆從小有一把用到現在的日本製剪刀,還得定期拿到嘉義市請人磨利,一般的磨工可是賺不到這250元哦!
期待新契機
老闆一直堅持著,縱使是新市場裡僅存的兩家店面之一,老闆堅信:想要穿得體面的人還是會找來。問他是否鼓勵孩子接棒?老闆搖搖頭說:這行業遲早會消失,孩子就讓他們在外頭發揮吧!
雖然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這一項高技術性的傳統產業被慢慢取代,目前製作西服可說是夕陽產業,但並不是每個人的身形都適合穿工廠統一製作的西裝,總還是有需要專業技能的人為他服務,但有這項技能的人越來越少,希望未來有人能夠來繼承這一項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