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393期】為四十暖身:美編組地方刊物內部訓練

作者:董淨瑋◎裏路出版主編、李映璇◎本會秘書

匯聚小圈編織新港大圓
董淨瑋◎裏路出版主編

 

一直對「新港文教基金會」長年來的運作,感到好奇和佩服,有機會到基金會分享「地方刊物的千萬種可能」這個題目,深感榮幸和興奮。尤其,事前收到了多本會訊,每個月出版的頻率與在地性的內容,更讓我對基金會內的編務運作好奇。
分享當天,我準備了「地方刊物特色案例」、「地方內容編輯手法」與「採訪技巧」三大主軸內容,並攜帶多種開本和風格的刊物到場供翻閱。過程中,花了較多時間分享《誌村鑑》和《地味手帖》書系的單元企劃,將其拆解成五大地方元素和三大編輯手法,這是我認為地方故事和內容之所以勾人、能與讀者產生關聯性的重要途徑。
接著進入採訪技巧時,則依照採訪前、期間和後續等環節,一一分享個人粗淺的經驗,有趣的是,在座參與的義工們皆有著豐富的訪談和撰稿經驗,因此常有互相共鳴與討論之處,也聊到地方採訪時的角力與禁忌,如何秉持報導客觀內容、又不能影響受訪關係人,則是共同面臨過的經驗,我想這是報導倫理課中不會有標準答案、只能交由現場工作者的永遠課題。
會後透過大家直接的討論與詢問,更深入了解了基金會會訊的分工模式、內容來源和發行對象,以及目前想要活絡會訊的想法。我認為,持續發行36年的會訊,累積下來的參與人和關係人,就是最大的資產,如何透過單元設定作為緊密連結,讓這些人感受到雙向的互動與重視,就能讓這本會訊從基金會內的編務義工圈,往外擴大到參與者、受訪者、捐款者等小圓圈,形成一個以「新港」為核心認同的大圓,讓這本會訊成為地方性與人情溫暖兼具的刊物。

 


用地方風味雕琢人物誌
李映璇◎本會秘書

 

為了迎接基金會40週年的重要里程碑,美編組舉辦了內部訓練,邀請《地味手帖》董淨瑋資深編輯擔任講師。此培訓聚焦在地方刊物的編輯要領與採訪技巧,意在為即將出版的人物誌注入更在地、更有溫度的風格與質感。
董老師以「地方性」為講座核心,帶領大家探索台灣不同地區特色刊物的獨特風貌。她深入剖析這些刊物如何透過選題、視覺與敘述連結地方文化,賦予讀者親切感與共鳴感。例如:對某些偏鄉報導的選題如何聚焦在地人物,從日常之物切入,讓故事更貼近土地與讀者;又或是以物件隱喻記憶,營造撼動人心的敘事力量。
延伸到「採訪技巧」分享,並非只強調怎麼寫,也教大家如何「看得見」人物故事,如何在田野採訪中察覺值得收錄的細節,如何透過對話引出被訪者的核心經驗。她指出,編輯人物誌時,最關鍵的是讓人物敘事既真實又具張力,能讓讀者讀得見、接觸得到溫度,讓寫作更能側重採訪主體。
董老師同時提供我們實務操作建議:
版面設計要與文字密切配合,透過留白、圖片運用與文字節奏編排,加強故事的情感連貫。對於即將推出的40週年人物誌,她提醒編輯團隊在視覺布局上,可依不同世代、不同地點的受訪者特質,採取靈活的排版策略,也提供了許多排版範例,讓我們了解原來地方刊物模式可以有許多變化。
大家也在互動環節紛紛提出構思。有義工提出關於編輯的疑惑、該如何運用採訪技巧等,董老師給予諸多寶貴的建議,告訴我們原來人物誌的切入方式可以不只在人,更可以從觀點、時間、物件等,不同角度出發,作為一本長期經營的地方刊物,可以選擇活潑的撰寫模式,更能長久生存。
本次的訓練講座中感受到:人物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錄,而是對地方與人的深度凝視。義工們意識到,只有讓版面與內容共鳴,將地方脈絡注入敘事細節,才能讓人物誌真正成為文化保存與世代對話的橋樑。隨著40週年慢慢逼近,美編組將把這場培訓中的所思、所感與所學,逐漸融入人物誌的每個篇章與頁面中。期待當人物誌問世時,不僅是視覺上的美好呈現,更是一段段溫暖、新港精神與文化記憶共舞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