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92期】八七水災與北港溪歷史洪患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前言
臺灣位處板塊交界地帶,又是夏季颱風行經路徑,自古以來地震、颱風、豪雨等天災,似乎是我們無可迴避的宿命。66年前的八七水災,不僅是當時臺灣人集體受難的深刻印記,也是國民政府遷臺至今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及2009年「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事件。當時嘉義縣共造成63 人死亡、21人失蹤、受災人數高達67,463人,高居全臺第三(第一彰化縣、第二雲林縣)。然而,僅在新港一地所造成的傷亡即逾嘉義縣半數以上,總計有33人死亡、5人失蹤,房屋全倒120棟、半倒241棟、損壞1,594棟,受災人數26,365人,這一傷亡紀錄也是自1904年(明治37年)斗六大地震(註1)後之最。

 

新港地理環境
新港為嘉南平原一部份,海拔高度介於8 ~ 23 公尺,東側是地勢稍高的斗六丘陵、嘉義丘陵,西側為嘉南隆起海岸一部份,整體地勢由東向西微微緩斜。北邊以北港溪和雲林縣北港鎮、元長鄉相隔,南境則以牛稠溪(朴子溪)和六腳鄉、太保市相接。除了上述牛稠溪、北港溪流經南北外,尚有六腳、月眉、埤子頭、溪口等大排水溝貫穿其間,故全境皆為河川沖積所成平原,地勢低平起伏極緩。
北港溪、牛稠溪發源自海拔一千餘公尺的梅山、竹崎山地,上游坡陡流急涵蓄作用不大,進入下游的新港、北港一帶地勢平坦,流速銳減泥沙淤積嚴重。尤其是北港溪下游河道蜿蜒擺盪,曲流地形特別發達,更加使排水不順暢,極易引發天然災害,歷史上洪水氾濫、河道變遷不計其數。

 

北港溪歷史洪患
北港溪古稱笨港溪,主流全長約82公里,流域面積64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約0.63%,上源稱為虎尾溪,納三疊(山疊)溪、石龜溪、石牛溪、大湖口溪等等支流,西經虎尾、北港,至鰲鼓北入海。
北港溪上源諸流均係導源於斗六丘陵,集水區至為遼闊,且上游小支流繁多。這些小支流偶遇颱風暴雨時,極易釀成山洪爆發,下注於北港溪以致溪水溢堤氾濫成災。這些颱風暴雨侵襲所引發的河道氾濫,除了造成沿岸居民無數身家財產損失之外,更影響著聚落的興衰命脈。
當中又以清乾隆年間所發生洪患危害最劇,笨港溪改道將笨港街衝開一分為二,形成笨港北街和笨港南街(註2)。笨港南街又因位於河道攻擊坡上,在日後更是飽受洪患威脅之苦,1797、1802、1814年(嘉慶2、7、19年),笨港地區屢遭洪水侵襲,導致笨港南街沒落。
1850年(道光30年),南港水仙宮「重修水仙宮碑記」即載有:「吾笨南港有水仙尊王、關聖帝君二廟,由來舊矣,不意嘉慶年間,溪水漲滿,橫溢衝衢,浸壞民居者,不知凡幾,而二廟蕩然無存……。」(註3)。笨港南街因溪流氾濫連年相繼踵至,分數年間逐漸把南岸侵蝕掉,居民相繼遷移至東南方的蔴園寮(今新港)。

 


註1:請參閱「【370期】、【371期】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新港世紀回眸〉:百年震殤史(上)(下)」。
註2: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2,P.87
註3: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