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民只能默默耕耘,收入全看市場的臉色。如今,在農會與返鄉青農徐明祿的攜手努力下,溪北田間漸漸響起了「鼓聲果」鳳梨的清脆敲擊聲,也敲響了在地農業轉型與世代傳承的新希望。
返鄉路上的鳳梨緣
和許多農村子弟一樣,徐明祿也曾離鄉打拼,但在父親的建議與對家鄉土地的羈絆下,他返鄉務農。早年新港溪北地區灌溉用水缺乏,農民逐漸轉向種耐旱的鳳梨。因土壤偏酸、日照充足,所產的甜蜜蜜鳳梨(台農16)果肉質地細嫩;金鑽鳳梨(台農17)香甜多汁。這自然而然成為徐明祿的起點。
過去鳳梨農民長期對單一外銷市場的依賴,「收成全看市場臉色」,常讓近一年半的辛勤付出化為烏有。徐明祿表示「拍賣市場有時一公斤才八到十元,一顆賣不到二十塊,怎麼符合成本?種越多,賠越多。」這份農民共同的困境,他和產銷班的成員們意識到,唯有擺脫純粹的生產,透過加工加值與多元行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農會的協助下,催生新港鳳梨產業的轉型,讓農民的自主權和收益大幅提升。
拉近產地與餐桌的距離
這幾年,徐明祿在農會推廣部的支持與鼓勵下,積極投入食農教育的推廣,共同規劃的食農體驗活動,讓溪北鳳梨田不再只是作物產地,而是一個充滿知識與趣味的「自然教室」。
他會親自帶領遊客到鳳梨田區,讓他們認識鳳梨品種,親眼看見鳳梨實際生長狀況,並親手體驗採鳳梨側芽或操作搬運車,也會拿起鳳梨,直接用粗膠條輕輕敲打,教遊客分辨鳳梨品質的秘訣:「聲音清脆響亮的,就是『鼓聲果』,代表果肉細緻、水分飽滿且耐存放;聲音沉悶的『肉聲果』,則要盡快食用。」也會提醒遊客「鳳梨『倒放』可以延長保鮮期,使甜度更均勻。」讓遊客體會到農民的辛勞與智慧,更拉近了產地與餐桌的距離。
循環農業的實踐和地方創生的協力
他認為,一顆鳳梨的價值不應只有果肉部分。藉由永續農業的理念,將鳳梨「全利用」。如鳳梨葉經過處理程序,可取纖維製作手抄紙或;鳳梨莖則可運用生物科技萃取酵素;鳳梨殘渣,也能再利用成有機肥。這樣不僅減少了農業廢棄物,也為鳳梨產業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新港農會還規劃出「農飛鳳舞」等多樣化的食農遊程,他也是其中的重要推手。結合食農教育、品牌產品與在地文化,行程中讓遊客在認識鳳梨、了解如何選購鮮果及體驗完採鳳梨側芽樂趣後,到「新農豆食堂」DIY古早味鳳梨冰棒,品嚐鳳梨苦瓜雞特色餐,最後再提著親手包裝、綁上祈福小卡的甜蜜蜜鳳梨,到奉天宮祈
福,為整個體驗行程劃下完美句點。
藉由這一系列的食農小旅行,除了能推廣新港在地蔬果外,也透過專業解說和讓遊客親眼看到田間的友善耕作環境,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感,讓地方創生永續發展。
青農的返鄉協奏曲
像徐明祿的青農返鄉和農會推廣這一系列的措施,讓新港溪北鳳梨田區蛻變為結合生產、教育與觀光的「鳳梨產業專區」。透過產業垂直整合,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為農民帶來了更穩定的收益。他希望遊客來到新港,不只知道奉天宮與鴨肉羹。更期望他們能走進田野,認識這片土地上豐饒的物產。透過食農教育與品牌建立,讓外界看見新港農業的活力與魅力,並吸引新港子弟看見農業的可能性,進而返鄉、留鄉,為地方注入活力。
徐明祿不僅是農業生產者,更是一位熱情的農業導覽員與地方創生的實踐者。他透過食農教育活動提升大眾對農業的理解和信任,也積極為農民的困境發聲,對新港鳳梨產業的永續發展和價值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從一位默默耕耘的鳳梨青農,到付出實際行動,敲響一首屬於當代青農的清脆而堅定的返鄉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