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2)新港文教基金會採編營、成大歷史系及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三方合作,緣起自成大歷史系許宏彬老師近年來對台灣醫療史與歷史知識公共化的興趣。就醫療史層面來說,作為「小鎮醫師」又是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的陳錦煌醫師,是體現當代開業醫師作為社區領導者的重要人物,延續殖民時期台灣前輩醫師如蔣渭水、賴和、韓石泉等人的社會參與角色。文教基金會多年來的努力也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但要如何讓這些成果可以妥善保存並廣為社會大眾所運用呢?
「要不要試試看和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合作呢?」許老師基於近年與台灣維基合作一起訓練歷史系學生參與維基(編修百科條目、撰寫數據)的經驗,深覺維基媒體(Wikimedia)是一個具公益性、強調社會正義理念,且在全球深具影響力的數位平台,而向陳醫師提出這項建議。2022 年的年初,成大歷史系團隊偕同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團隊一同拜訪基金會,促成本次為期兩天的採編營課程合作。
第一天課程,先由新港文教基金會陳政鴻董事長和創辦人陳錦煌醫師回顧基金會35年來的積累,並暢談未來詮釋與運用的願景,再由《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林秀英編輯委員為學員們介紹這份刊物從手寫到打字排版,以及內容變化的歷程。當學員們對基金會的發展與成果有一定的認識後,再由許宏彬老師以「歷史知識公共化與歷史文獻保存」為題,講述關於「開放知識」的概念。
在這次課程中,學員們被賦予的任務即是將經授權的《會訊》文章上傳至「維基文庫」,提供公眾使用。同時,學員們也在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王則文秘書長的引導下,思考如何正確地使用前人的研究文章,撰寫客觀且可信的「百科條目」。
第二天,學員們在正式撰寫前,先由來自成大歷史系,同時也是「開放知識社」的張維芹與廖偉傑分享撰寫條目的心得與收集資料的方法。藉此可以瞭解這次活動之所以選擇「林開泰古厝」、「溪北王得祿公館」、「海豐子郭氏祠堂」、「笨港縣丞署」、「林通喜古厝」、「林維朝故居」等六處古建築,不只是因為它們皆坐落於新港地區,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建築已有陳素雲老師等人的研究成果發表,讓同學可以在深厚的基礎上撰寫。而陳素雲老師第二天的參與和指導,除了提供及時的修正建議之外,更有文化傳承的重要意涵,讓新生代的義工們透過條目撰寫更加貼近地方記憶。
整體來說,這次條目撰寫採編營的成形,歸功於基金會深厚的積累,使得維基百科能成為學員們的訓練與發揮文獻解讀及寫作能力的場域,並具體落實知識平等與公共化的社會實踐。例如一位學員於事後的不具名問卷表示:「本來以為維基百科的撰寫不是很嚴謹,這次打破我的認知,對於知識共取的精神有深刻的感受。」未來也希望成大歷史系、台灣維基媒體協會能持續與文教基金會密切合作,開展結合歷史專業、數位平台與社區營造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