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金會一路趕來,眼前照相館旁的老舊照片,遺留著的是歷史的足跡,走進照相館彷彿走進時空隧道,看盡他人剎那的黃金年華,沒錯,東洋照相館李家三代,多年來為新港家家戶戶,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說到第二代接班人李文攸師傅,從國中三年級時,就開始接手父親李東壁師傅的工作,父親是他的第一個師傅,但因病纏身,使得他在十五歲時,就開始學拍照,繼承家業。照相館就在奉天宮西廊道旁,與古色古香的奉天宮並列成趣。
民國五十三年十月九日,對他來說,印象非常深刻,那時正是時任鄉長的洪炳欽先生家有囍事,兒子結婚要拍一系列的全家福和婚紗照,便由李文攸師傅一手拍攝,這也是他踏入婚紗攝影這個行業的第一次經驗,手執鏡頭將近一甲子,早期新港仕紳與名人的照片幾乎都是他所拍攝的。東洋照相館曾為新港的結婚新人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婚紗攝影,近幾年以個人照、沖洗照片為主業,並接受專業委託拍攝。
民國五十五年,正值八二三炮戰時期,幸運的他遇到兩年緩召,恭逢奉天宮鐘鼓樓落成,他受奉天宮之邀,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成了他在這段期間意外的小插曲。
民國五十七年從軍,擔任金防部 (全名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的照相組一職,從事蒐集對岸情報的相關拍攝,拍攝內容包含軍中合照及敵方情報,如演習、空拍照、對岸的海岸線等,從拍照到沖片都由他一手包辦。金門的正氣報、中華報所需照片,也都是由他負責,也因為這樣的歷練,久而久之,對於拍照也就得心應手了。李師傅拿出了當時在金門拍攝的一些老照片供大家觀賞,大家都嘖嘖稱奇。
李師傅又跟大伙介紹了早期攝影的技術,都是必須蓋布才能拍,木製的相機需要講求快門速度的控制,不像今日人手一機的時代,輕鬆又方便。光線亮時,就必須快速按快門2下,反之則要按慢一點。
李師傅說,數位時代來臨前,拍照要用底片,底片再送相館手工沖洗,底片沖洗好再顯影成相片,這是一門大學問,技術的好壞會影響到相片的品質;藥水的使用,溫度的控制,時間的拿捏,相片的裁切,都需要長時間的摸索,累積相當的技術和經驗,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他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當新式相片沖洗機上市,攝影師再也不用這麼累了,只要電腦面板設定好,美美的照片就跑出來了,還可以用電腦程式作加工。當然,攝影是門藝術,只要夠好,永遠不會被淘汰。李師傅表示,東洋照相館會永遠屹立在媽祖廟旁,繼續為新港人留下一張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