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新港文教基金會,陪我度過年少懵懂、充滿著熱情理想,由二字頭邁入三字頭的「轉大人」時期,有幸在機緣下來到新港文教基金會服務,這不僅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讓我成長且成為我一生牽掛的第二個故鄉。
想到剛畢業初踏入職場工作的時候,其實根本沒有認真想過到底未來出路要做什麼?從小在臺北市長大的我,既沒看過稻田、甚至連一句台語也不會說的城市小孩,機緣巧合在一場學校的演講上受到徐家瑋學長的深情感召,毅然決然離鄉背井跑到嘉義工作,當時還是坐著四個半小時客運風塵僕僕到了這裡以後,南部炙熱的天氣,因為不會台語溝通常鬧出笑話,有些人看著,應該撐不到半年就要逃回台北,殊不知一待就是四年。期間漸漸喜歡上新港小鎮的悠閒愜意、重情義又可愛的人們,基金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思想的衝擊,還有養分的累積與人生的啟發。
回憶起我任職於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日子裡,不僅接觸到社區營造、藝術展覽、相信工程、社會企業、環境教育、包羅萬象的青年培訓、全方位跨領域的業務範圍,所參與過的大小課程活動、新港四季風市集、執行計畫等,算下來應該至少有數百場,這當中不乏有無數焦慮與煩惱的夜晚堆疊出的辛苦企劃,也有汗水與淚水交織而成的喜悅及成就,一路走來卻讓我慢慢地認識新港的美、土地的好、人的真誠,不僅僅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從每次的挑戰裡獲得驚喜和滿足,也能在每一次活動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在這段旅程上學習生活謙卑的態度、自然健康觀念及生生不息的使命感,可以說是收穫滿滿。
其中只要是基金會大小活動,總能看見董事、義工、秘書這個「黃金鐵三角」的互相扶持,「董事會」成員們不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小義工、青年義工、資深義工」甚至是不分平日假日,不論晴天或下雨,只要是基金會的活動一定動員到場支援;「秘書處」成員彼此之間能感受到深厚的革命情感,不管擔任哪個角色,所有人始終保持著為新港地方創造「希望下一代更好」的初心,也正是這份「公爾忘私」的精神,以及一份對故鄉的愛與堅持,每當與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師長夥伴或是遇到服務過的民眾,提到基金會,似乎就是有一種魔力,總是留下令人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正逢新港文教基金會即將邁入35周年,對照人的一生來說,35 歲正是進入青壯年大放異彩的年齡,一方面回首過去基金會前輩們,用心為社區地方所打下的深厚基礎,值得好好重新檢視一番,並且因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跟上時代除舊布新,同時也令我們思考人生往後的35年,還可以為自己的家鄉、下一代做哪些努力?
假如沒有在新港基金會這段日子,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我會一直記得曾有過與基金會夥伴一起上山下海、酸甜苦辣的難忘回憶,也有受過秘書處企劃、展演、活動的魔鬼訓練,所累積下許多扎實的工作方法。生涯各有千秋,感謝新港文教基金會始終提供年輕人學習的平台,鼓勵去爭取各種展現的機會,或許是曾受過這樣的鼓舞,即使短暫的告別,也能帶著從基金會訓練出來的工作能力,在往後人生的舞台,到哪都能夠受用無窮。非常感謝基金會師長們、義工們的提拔與啟發,點點滴滴讓我成長,更讓我帶著這份動人的回憶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