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培桂堂

【370期】還至本處─蔣勳培桂堂障子紙書畫展

作者:蔣勳◎書畫家

「培桂堂」是林懷民祖父開泰醫生1933年在新港修建的宅第,也是他行醫的診所。2016年林氏家族把祖厝捐給嘉義縣政府,成為縣定古蹟。
「培桂堂」的堂號是開泰醫師父親,前清秀才林維朝先生所定,至今大廳還懸掛著維朝先生寫的「培桂堂」橫匾,以及「培基固本貽謀遠」「桂子蘭孫衍慶長」的對聯。沒有官家宅邸的雄偉,也不是富商豪宅的華麗,培桂堂樸素平實,留給子孫如同桂花蘭花的啟示,期盼世世代代各自開出獨特的生命芬芳。
確定捐給嘉義縣政府後, 家人整理近九十年積累的雜物,發現了兩卷舊障子紙,日式建築用來糊貼門窗的shoji。
一卷已經拆封,中間有細線編織,非常殘破。另一卷很完整,前面包封的「中村製紙所」的彩色廣告還在,宣傳當時的新產品:加入玻璃纖維的紙,透過日照,障子有鑽石般光芒。
福岡八女市的中村製紙所,成立於1875年,有長久的造紙傳統,歷經好幾代經營,從手抄和紙,發展出二戰後民間大量使用的障子紙。
原來要糊門窗用的,遺留在櫥櫃角落。數十年的塵灰,數十年的滄桑,人事多少變遷,朝代興亡,那些原來要用卻沒有用的紙,像「紅樓夢」一開始說的那一塊石頭,自思「無用」,與天地歲月對話,就生出一段故事。
我得到這些舊紙,非常喜愛,覺得有前世緣份,也想起父親的教誨:不可隨意拋棄紙張,特別是寫過字的紙。
新冠疫情時期,我帶著這兩卷紙,卜居池上龍仔尾農村。大疫蔓延,眾生驚慌。我日日誦經祈福。在紙上寫「還至本處」的經句,寫「心無罣礙」,寫「捨得」或「慈悲」。這些空白的紙上,沾濡墨痕水痕,彷彿時間的淚光。
偶然有流浪貓來農舍,睡在書桌上,我就用抄經餘墨寫生貓咪睡態。
用舊障子紙書寫的經句,是給大疫間眾生的祝福,如今「還至本處」,它們回到「培桂堂」,真是難得的緣份。特別感謝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新港文教基金會促成這個展覽。
感謝谷公館、青雨山房策劃、布展,讓書畫融進房舍的牆角、床頭、灶案,沒有打擾老屋子原有的安靜。
美,不強迫,不偉大,隨時隨地在生活中。我越來越不進美術館,或許是害怕過度膨脹的自我,過度霸氣囂張的空間。藝術若回不到生活中去,與人無關,意義何在?
培桂堂讓我想起古老東方的建築,坐下來,喝杯茶,庭前花開花落,旁邊有一幅書法,一首詩,進門,門上有匾額,兩側有對聯可以細讀。打開折扇,有山水徐徐展開,茶餘酒後,知己二三人把玩手卷……。
台灣是不是還能找回「培桂堂」式的記憶,安靜、平實、自在。美,就在身邊,與人的起居坐臥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