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5)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第78屆全體大會提案、通過決議並正式報告,名稱「從孤寂走向社會連結」(from loneliness to social connection),首度將主觀性孤寂(loneliness) 列為全球性公共衛生議題,該報告有三大主要內容:❶客觀性社交斷裂(social disconnection)對健康的影響已經超越國界及年齡;❷它的影響非常大而廣泛,且一直被忽略,包括死亡、身體及心理健康、福祉、教育、經濟、及社會各個層面;全球已有六分之一(16%)人口受到影響,年紀愈輕或國家愈窮影響愈大,每年造成87萬1000人死亡;❸還好,現在已有有效策略促進社會連結,並可全面推動。
本是「健康」核心架構之一的社會面向(其他包括身體、心理、及心靈等)因為長期被漠視,在現代化、工業化、數位科技化,及宗教教化力量遞減且世俗化的影響下,加上個人身、心(像憂鬱、神經質)等問題;同時缺少伴侶、未婚、偏遠、交通不便等,逐漸造成人與人間社交的斷裂,孤寂感愈來越嚴重,直接傷害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於2015-2017及2022年四度全國代表性大調查發現,台灣約12.6%民眾明顯有孤寂感,其終生自殺意念率、自殺企圖率及未來自殺意向是不孤寂者的 4.9到9.2倍;另外,醫學研究發現孤寂感產生了多種慢性病,像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病、糖尿病、失智症等的致病機轉。
回想新港的經驗,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素園長輩被隔離在家六個月,每天老夫老妻憂心忡忡地盯著電視上面無表情的XX,目不轉睛地唸著新冠流行的最新統計數字,以及艱澀難懂的醫療專業名詞,這個時候,孤寂、無助及恐慌,從心中洶湧而出;同樣的時間裡,板頭村二十幾位千歲團長輩,在國藝會支持下,參加遠從台南來的楊美英導演,宛如女兒般撒嬌地又哄又導,雖然口罩戴得緊繁,每週一次趁著疫情空檔的排演,回憶家中舊物珍藏的生命故事,學習運用生硬的肢體,共同融入千歲團們一起創作的說演劇場中,這種可又哭又笑的感
動,擊退了疫情隔離所帶來的孤寂及恐慌,一年下來,千歲團長輩的身、心健康,沒被疫情打敗!
新冠疫情讓我看到了以說演藝術介入的社會處方的療效,從孤寂到連結,這群不識字的長者們,在創作中一起體驗新的生命意義,提昇對抗新冠肺炎的自然免疫力,那麼進一步,社會處方箋可否作為破除世紀新疫病—孤寂感的特效藥?
跟據聯合國本報告指出,社區是人們出生、學習、成長、工作、甚至老化、生病及治療的所在,也是人與人互動的關鍵;若有良好的基礎建設,如便利、安全的交通;可近性高的公共設施如學校、公園、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美術館、寺廟、教堂等,都可增進人與人間的連結,而社區內的各項活動,像表演、展覽、迎神、學習⋯⋯,更是促進人與人連結,減少孤寂感的有效方法,作為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的台灣,如何由下而上,順著發展脈絡,走出獨居家庭走入社區,尋找更有效的介入方法,以減少孤寂感是我們要加緊腳步的地方。
本報告第七章提到,在新冠肺炎隔離期間,韓國政府嘗試提社會處方的先導計劃,鼓勵農村老人走出家庭,在圖書館及社區花園中,以歌唱說故事及農作的方式來對抗新冠產生的心理壓力,結果和新港板頭千歲團的經驗一樣,社會處方都可以在東方相對弱勢的農村裡,活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減少孤寂感及憂鬱症!
在人口外流愈來越嚴重、老化少子化的大潮流下,台灣農村家庭照顧人口愈來愈不足,如何發展各種有溫度的處方箋內容,鼓勵長輩參加,減少孤寂感,預防各種慢性及身心疾病,是新港今後要共同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