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和磐固員工的福利之好,遠近馳名,因而數十年來的流動率甚低。除了李光雄讓出公司的80% 股份,無償分給全體員工共享之外,據說年終獎金「驚人地高」,所有員工都是笑嘻嘻地,且公司每年還會分梯次招待員工和家屬出國旅行。
「我們不想把團隊編制擴得太大,一方面是我們從事的工作是非常技術密集,而非人力密集,跟IC設計比較像;二方面是如果公司一大,管理起來就很容易失去溫暖和人情。」謝旭昇解釋說,整個公司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也會互相砥礪。當然數十年間陸續有新人加入,也有人離開或創業,但大家還是維持很好的聯繫與關係。
曾在三力磐固服務過的員工也尊稱李光雄為導師,稱從他身上學到了書本理論外的許多工程實務經驗,開啟了他們基礎工程生涯的奇幻之旅( 註1)。
正派誠信深得人神信任
李光雄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謝許多貴人,但他自己並不以生意的觀點來看工程,因為如果施工者心裡只有利潤,稍微有貪念就會出問題,所以正直誠信非常重要。他反而覺得藉著施作工程也可以行善,少點利益,多點安全考慮,處處留心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念,像台北大直地下室塌陷這類的公安事件,就可能避免發生。
台灣從北到南,舉凡深挖連續壁工程,由他公司參與的項目難以數計,其中包括高雄愛河邊三十五層的夢萊茵大樓、海邊路領航及領袖兩大樓、台北世貿大樓、信義區轉運站及太子建設大樓等,超過三百件以上。
在宗教界,慈濟證嚴法師和法鼓山聖嚴法師,也都延請過他協助相關工程。更為神奇的是:台南麻豆的代天府,要做地下深挖,竟然是透過擲筊方式,指定用李光雄工法來施工( 註2)。由此足見,他在基樁及連續壁施工技術方面,連神明都信任。
無私引進新技術
然而李光雄贏得同業稱道與尊敬的,是他無私的貢獻。《地工技術雜誌》記載,他看到因為皂土系穩定液控制不良,常造成連續壁施工發生事故,遂與謝旭昇博士於民國80年赴美國大西洋城參加ASTM 之技術研討會,與美國高分子系列穩定液之製造商會面,並將其提供之樣品攜回台灣進行測試。測試之項目包括比重及粘滯度等,以及最重要之半致死濃度試驗,再再確認其性狀適合連續壁施工所需,且不致對人體或地下水造成危害。
經完整體之測試後,李光雄於民國81 年首度引進此技術,於台北市敦化南路工地使用高分子系之穩定液,產品之名稱為「超泥漿」(Supermud)。該工地之試用成效超乎預期,後續之工地遂全部改用高分子系統之穩定液。高分子穩定液亦迅速為其他連續壁施工廠商所採用,使整體連續壁之施工品質躍升至下一世代。
高分子穩定液之引進確實提高了連續壁之施工品質,對整體營造業及社會具有不可磨滅之貢獻( 註3)。雖然有雜誌認為高分子穩定液引進以及業界對該項產品之廣泛使用導致磐固公司在連續壁之施工品質上不再具有絕對優勢,在業務承攬上必須面對殘酷之殺價競爭,但謝旭昇指出這是他對大眾生命安全所做的重大貢獻,他並不會在意少賺一些錢,反而更希望工程界能廣泛採用,一起提升工程品質與安全。李光雄無私的奉獻還不只這一樁,他指示工程師發展適合台灣本土使用之深開挖分析軟體程式「TORSA」,並將該程式轉贈與「地工技術雜誌」之「地工技術基金會」發行。( 註4) 該程式的銷售所得對「地工技術基金會」之財務大有助益。
他的名望還曾遠播至海峽對岸,於民國82 及84 年兩次接受北京當局邀請參加中美工程技術研討會(SATEC),位階類似我國的國建會議,其關於地下工程之建言備受與會人士之一致推崇。
在意外中毫髮無傷
李光雄在民國81年因開車打盹,於高速公路中壢戰備道北上58K 附近連人帶車衝出路肩,墜入路旁剛插秧之水稻田,嚇壞耕作中之農夫。他的座車墜落高度約達10公尺,水平偏離約15公尺,田中滑行約達100公尺。車輛雖嚴重毀損,但因有繫上安全帶,僅受驚嚇而毫髮無傷,赴現場拖吊之業者亦稱奇不已。
李光雄摯友周宏松指出,經此一事,他已感人生無常,日後行事但求圓滿,即使吃虧亦無所謂,常謂吃虧就是佔便宜。然因為長年過勞,2004年初因小中風住院治療,痊癒出院後毅然引退,戒掉以前每天要抽好幾包的菸癮,並決定將三力和磐固這兩家在台灣工程界名聲遠播的公司,交由謝旭昇與劉泉枝管理。
退休後,他的健康情況恢復得比以前更好,也還是經常會回公司走動。兩年前與夫人從基隆暖暖搬回新港老家定居,與妹妹互相照應。其子從台大資工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定居美國,人生可謂幸福美滿。
交棒傳承
李光雄的工程偉績遍地開花,在工程界聲譽如雷貫耳,但他不但沒有為爭取生意去喝酒應酬或送禮過,反而是客戶因遇到難度甚高的問題慕名而來求助。他在民國70年代的創業基金,就是客戶特地請他去為高雄海邊路高樓項目所付的一千萬元預付款。
他的子弟兵承襲其志,繼續堅持理論與實務並進的核心價值。位於台北市兄弟飯店對面的大樓改建,除工程委由磐固施工外,另特地請三力擔任顧問,反映出對其技術的信任和推崇。李光雄解釋說:「那個地方旁邊就是雙捷運,車水馬龍,完全不能出任何差錯,否則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業主認為,別人做不來,當然就只能找我們。」
雖然從事業的高峰引退,但李光雄並未忘記初衷,還是時常叮囑子弟兵要把理念繼續推廣,除了在公司培養更年輕一代的人才外,也鼓勵有博士學位的同仁到大專院校兼課,造福學子,也能就近發掘人才。
他除了與人為善的利益共享外,還鼓勵同仁,要把工程做得愈好,反而才會賺更多。此生還有什麼願望?李光雄表示,就是希望同仁能把理念繼續傳承下去,永續經營,努力讓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使大地工程這個產業還能持續創新,維持不墜。
註1:地工技術雜誌150期(105年12月)頁4-5.
註2:麻豆代天府大雄寶殿新建工程地下室部分工程投標須知及附件(民國73年6月25日)
註3:地工技術第115期(97年3月) 頁 107.
註4:同上,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