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人物誌

【378期】深開挖連續壁工程專家李光雄(上)

作者:林昭儀◎Digitimes Asia 主編

民國112年台北大直某工地因施工不慎導致連續壁斷裂,發生鄰宅坍陷事件,凸顯土木工程人員的專業對人們的居住安全和品質是多麼重要。然而罕為人知的是,新港就有一位傑出的土木工程人才,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連續壁與深開挖施工專家。
這個人便是新港傑出的子弟──李光雄。他獨創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商業模式,以使命感在做工程事業,不但在工作之餘不斷自修精進世界尖端工程知識,還常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親自示範理論與實務合一的榜樣。
只有李光雄敢豪氣對自己的工程品質打包票:「漏水,我喝!」而他更自豪地說,不但他自己做的項目沒有漏過水,連他公司子弟兵也一樣以工程優秀品質在業界備受尊敬。
「李先生對台灣工程界的貢獻和地位可以這樣形容:如果工程界有所謂的名人堂,那麼李先生必然是獲得全票無異議通過得以獲得此榮耀的人。」他的左右手,從史丹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三力技術工程顧問公司負責人謝旭昇這樣表示。
另一位也是他栽培的人才,磐固工程公司負責人劉泉枝博士解釋說:「漏水可不是少少的滲水,而是地下水層整個漏掉掏空,這就是造成天坑的主要原因。」劉泉枝說,以前這種事常發生,當時天坑根本不是新聞;在李光雄引進國際技術改善國內工法後,天坑發生的機率大幅減少,所以現在一有天坑,就馬上變成大新聞。
此外,劉泉枝指出,他看到BW 工法排渣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嚴重,遂於民國59 年代引進日本真砂(Masago) 的油壓抓斗取代BW 挖掘機大幅改善環境汙染問題,也是一大貢獻。

不負嚴父期望
李光雄出生於嘉義新港書香世家,父親李茂宏先生是古民小學的名師,趨庭嚴訓,教子有方;李光雄自小學即如鶴立雞群,成績優秀,嘉義中學畢業,考上基隆海大河海工程學系。
兵役完成,民國53年,即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工作認真,陞遷神速。在那之後幾年,他韜光養晦,沉潛鑽研理論與技術,並且到處學習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其父為了鼓勵李光雄繼續在工程實做方面更加精實壯大,曾經煞費苦心,花了大半年時間,為他翻譯日本連續壁施工的先進技術資料,不但筆記內容工整,還把附圖也描繪得十分詳盡,望子成龍的用心,令人感動。
與李光雄情同手足的摯友周宏松認為,李光雄成為台灣工程界獨領風騷的代表人物,除了父親的遺澤與殷殷期盼外,是因為他突破創新的努力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有以致之。
民國66年,轉赴海陸工程公司任職,專注於基樁及地下連續壁之施工。台灣在民國60-70年代,舉凡有關連續壁工程,大都經由海陸工程公司承攬完成,而基本上的重頭戲,他都扮演了從規劃到施工的重責大任。目前工程界現行之許多施工方法,如鋼筋籠三點、五點吊法及利用水刀破除漏漿等,皆為他於海陸時期之得意傑作。
後來轉換跑道,投身三力營造公司,在此同時,也與曾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歐晉德先生共同完成連續壁水密接縫之研發。謝旭昇表示,該創作是連續壁施工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它徹底解決了連續壁接縫滲水漏砂的問題。該特殊工法後來就以歐李兩人英文姓氏為名,稱之為「完全水密性連續壁OL 型接縫」,同時取得經濟部頒發專利權證書。

為實踐理念而創業
為什麼後來會自己出來創業?他表示,因為看到工程做設計的人都欠缺實務經驗,可是做實務的人又不懂為什麼要那樣設計,覺得最理想的設計的應該要懂營建,而要把營建做好的也要會設計才行。他認為唯有理論支配施工,施工驗証理論之交互運作才能真正提升工程水準,但他找不到有任何能做到這點的公司。「為了實踐這個理念,就出來創業打拚了!」李光雄說。
民國78年,他同時成立了磐固工程及三力技術工程顧問兩家公司。許多當年因志同道合與其合作的同仁例如胡邵敏博士,到現在仍然還在公司,三十年如一日。李光雄並曾在某次訪談中表示,三力公司成立多年以來,對台灣最頂級的貢獻就是培養出國寶級的專家,例如胡博士。
「我們這一行是不進則退的,因此必須要理論與實務兼顧,除了實務外,也必須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才能推動產業繼續進步。」不但如此,他還自己撰寫上百頁的講義,去為工地主任訓練班講課。此外,他常是天還沒亮就跑去工地視察。但一天工作結束後,卻還是常常在辦公室挑燈夜戰,讀書和寫論文到深夜。
謝旭昇指出,三力和磐固雖然是兩個公司,但設計與施工的人員是互相支援的,這是李光雄所創的獨特經營模式,曾有別的公司想模仿卻做不來。同仁除了實務外,還踴躍參加大型國際會議,合力投稿論文到國際期刊上,持續吸收新知。
他自律甚嚴,對員工卻是非常和藹寬待。謝旭昇指出,他是非常授權且充分尊重每個同仁的老闆,他也從不罵人,頂多生悶氣。而自己每次去日本旅行,就背一堆專業參考書回台灣。辦公室的書櫃裡,全都是他的日文書。
多年以來,公司規模卻始終維持在20幾個人,坐落在台北市大安區的辦公室,是四十年的電梯公寓三樓,裡面也沒有奢華的擺設和門面,非常樸素。投資最多的,是支持員工在職念碩士、博士。對此他非常驕傲指出:「二十幾個人當中,就有四個博士,最多時有六個,其他幾乎全都是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