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人物誌

【371期】新港首家醫院創辦人 林玉錡醫師(上)

作者:林昭儀◎Digitimes Asia 主編、林雨德◎林玉錡長孫

林玉錡(1908-1997)誕生於新港白手起家的望族,父親林春旺(1884-1956)是晉成號家族長房二公子。林家在日治時代大正年間(1912-1926)擁有田產近百甲,富甲一方,鄉里長輩之間笑談,林家的人當年騎馬出門去收田租,得花五、六天。
林春旺與林蘭芽、何炳淵合資成立桂香齋商行。1923年日本昭和皇太子到台灣視察時,嘉義郡守以桂香齋新港飴作為致贈皇太子的上貢禮品,由林春旺二子林玉澤代表林家,與其他師傅一起前往嘉義郡役所精心製作新港飴。之後,隨從內官特託台南州接待當局代訂30 箱新港飴攜回日本作為伴手禮(註ㄧ)。桂香齋因此聲名大噪,成為絡繹不絕來到奉天宮朝拜媽祖的香客必訪的名店,全盛時期每天還得派35輛牛車去送貨。
林玉錡是他那一輩的林家孩子當中成績最優異的,總是被叔伯拿來當作模範,要孩子們向他看齊。他自新港公學校畢業後,中學時期在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 念書五年。林玉錡一心一意想赴日本攻讀他最喜歡的化學相關科目,考取了日本米澤高等工業學校染織系(に染織科),前往日本。

秉承父志而習醫
林玉澤的長女林錦蓮回憶,「新港當時很缺醫療資源,稍微嚴重的病都得去嘉義就醫。我阿公(林春旺) 就認為,既然要去日本念書,當然就應該習醫,這樣才能造福更多地方和鄉民。」
因此林春旺下通牒,必須重考讀醫,否則切斷金援。由於林玉錡念台南二中的一群好友都習醫,所以後來也順從父親意願,在當年重考就讀東京醫科專門學校。
林玉錡當時是攜眷去留學的,其他留學生,常常會到他和妻子曾麗真的寓所蹭飯吃。許多嘉義的後學到了東京都受過他照料,例如,林國川醫師(嘉義林綜合醫院前院長)、許竹謀律師(現今司法院長許宗力之父) 與其弟許忠君先生(日本中央大學,先在日本政府恩給部工作,回台在北港中學教書) 和廖貴殿醫師( 東京醫專同學,在西螺開業)。林玉錡和夫人就像大家的大哥大嫂一樣,照顧這些異鄉遊子。林國川是當時常來往的留學生,總是尊稱林玉錡一聲aniki(日文:兄貴,即大哥)。在東京出生的長子林東哲記憶中,當時家裡經常有很多客人,而父親交遊廣闊,跟任何人都聊得來。林玉錡五年學業結束後,回到新港開設濟生醫院,懸壺濟世。
當時新港還沒有正規醫院。1936年濟生醫院開幕當天,林家特地殺了一隻大豬公謝神,放鞭炮慶祝,十分風光熱鬧。濟生醫院規模雖小,但在林家後院有一間小屋作為留置病人過夜觀察的病房,因此稱為醫院,而非僅是診療所。這是新港的第一家醫院。

醫德者
當其他留日同學紛紛在台灣的大城市中大展鴻圖,醫生館愈開愈大,林玉錡卻是全心付出在服務鄉民上,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診療間每天都門庭若市,鄉民半夜敲門求診是經常的事。遇到病人家裡窮苦沒錢付醫藥費,林玉錡總是說,沒事,欠著,欠著。但他從不去記債。「病人沒錢,藥還是要給他們,因為窮,才欠錢,不忍心再向他催討。」林玉錡這樣說(註二)。
有的病患會拿家裡的土產來當醫療費,有的則拖著拖著也就沒還,林玉錡也不以為意。有個住在崙仔的婦女,40年前曾讓林玉錡看病,有天來到已退休的老醫生家裡,拿出200元說:「當年4 元醫藥費只付了2元,拖了這麼多年,連利息錢算一算,這樣還給先生,好嗎?實在有夠失禮。」結果林玉錡還是叫她別放心上,婉拒了舊帳(註三)。
有時病患無法前來醫院,林玉錡就騎著摩托車出診,風雨無阻地為病人看診。那是新港的第一台Sidecar雙人摩托車。二戰時期物資缺乏,這輛摩托車被日本軍隊徵召了,林醫師改騎自行車,不管有多遠,照樣不辭辛勞地出診。
新港另一位醫師林開泰的哮喘病宿疾,也多虧有林玉錡醫師的悉心診治。林玉錡經常一照顧就是三天,坐在椅子上趴著桌子睡,一聽到林開泰乾咳,就驚醒趕快幫他打針,並且拚命幫忙找稀缺的德國特效藥醫治林開泰。「玉錡先生是一位醫德者,伊對阮的人情,到現在我還在懷念。」當年92歲林開泰妻子吳秀春接受訪談時這樣說(註四)。

大公無私的衛生所主任
林玉錡在日治時期,除了自己家的診所以外,還擔任新港國小的校醫。光復後,他成為新港衛生所的主任。衛生所剛創設時,缺乏設備、裝潢。林醫師就把診所的器材,以及家裡的沙發椅、字畫搬去衛生所。在這數十年期間,可以說,新港的學生、老師、校長、警察、軍人,幾乎都曾吃過他開的藥。
八七水災(1959年) 時,許多人喪命,他夜以繼日到各村去協助,擔任消防隊員的六弟林玉鏡也跟著幫忙,涉水驗屍寫證明。這需要親自到災區,卻得不到任何酬勞的義工,別的醫生不做,林玉錡卻挺身而出,不畏災區環境有多糟,竭力善盡醫生的職責。與風雨搏鬥十多個小時的災民,被救難隊送到濟生醫院後,先生娘曾麗真拿出乾淨衣物給他們換,煮虱目魚和豬肉、炒飯給災民吃。林玉錡的女兒也幫忙煮糖水餵一日一夜未進食的囝仔(註五)。
曾在新港衛生所擔任護理師,與林玉錡共事數十年的林錦雲說,鄉民即使在非上班時間來衛生所求助,林玉錡也都熱心幫忙。有位從中國東北隻身來台,在新港國小任教的李丕顯老師,常常說他在台灣舉目無親,幸好有林玉錡把他當自己親友般照顧,讓他感到格外溫暖。

註ㄧ:《漢文台日報》1923年4月23日記載。
註二:《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顏新珠著,遠流1995年出版,頁163。
註三:同上,頁164。
註四:同上,頁165。
註五:同上,頁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