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人物誌

【366期】林溪和生平略傳(上)

作者:林昭儀◎林溪和曾孫女

林溪和(1881-1944) 出生於嘉義新港南郊月眉潭,先祖於明末自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隨鄭成功來台屯墾。其父林添發及伯父添盛、叔父添有攜家眷於清光緒年間往新港街市發展時,最初以體健身強而擔任轎夫,憑勞力糊口謀生。其母李氏裕與妯娌一同販售肉圓養家,並把存款借貸給農家,因農家通常以稻穀還債或付利息,大伯母洪氏建議搗舂稻穀加工為白米販售,賺得第一桶金,成立晉成號米行。林溪和成年後,遂開始掌理米行生意。
奉天宮和大興宮重建,晉成號都慷慨捐資。甲午戰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於1895年割讓與日本。林家家業至日治大正年間(1912-1926) 拓展成擁有田園近百甲( 註1) ,並經營碾米廠。

發願重建奉天宮
日治時期嘉義發生斗六大地震(1904年) 與梅山大地震(1906 年),當時流傳的一段口謠反應彼時的新港:「二月廿三大地震,攏總壓死數百人,街民相招要散港,宮尾大人擋不通。」經此兩大地震,奉天宮前殿全毀,僅存龍邊日月門、神龕未倒。林家的屋宇是以福州杉所建,倖未殃及毀損;溪和公念及媽祖庇佑鄉里,與堂弟林春旺( 林玉錡醫師之父) 冒著震後建築隨時可能再坍塌的危險,至奉天宮的斷垣殘壁中尋找而覓得媽祖神像。乃迎至家中暫時供奉( 註2) ,並興起重建奉天宮的心願。

自米行崛起的領導將材 
1907 年( 明治40年),前清秀才林維朝先生(1868-1934),德高望重,悲憫桑梓殘破,鄉民無依,乃振臂呼籲整建家園、重修奉天宮,率領新港仕紳帶頭捐獻,並向全台募款,林溪和與其叔父林添有也積極參與捐款支持。
林維朝全權委託時年26歲的林溪和擔任重建工程總幹事,再三叮囑要找最好的工匠重建奉天宮。
林溪和與建商找北部木工藝師吳海桐、唐山交趾陶剪黏藝師洪坤福,與其他石刻、彩繪名工,果斷決定先修復主殿,並將嘉義玉峰書院的棟樑運來修葺中殿,1908年民眾即恢復進香,而工匠仍日夜趕工修復其他部分。唐山工匠食宿全由林家供應。洪坤福在承做奉天宮剪粘交趾陶工程時,需才孔亟,授徒傳承技藝,為新港日後成為台灣交趾陶剪粘藝術重鎮奠立基礎。

嚴格要求品質 勞苦功高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德政主編,1993年初版《新港奉天宮志》訪問當年高壽92歲的新港耆宿鄭海老先生,其仍清晰記得幼年見林溪和嚴肅忙碌指揮工人重建的情形。林溪和幾乎每天都去監工,備極辛勞;缺乏工料如木材和水泥等,就親自到嘉義採購。
溪和公為求新建廟貌精美華麗,雕梁畫棟,錯彩鏤金、巍峨莊嚴,盡善盡美,嶄新廟宇更勝從前,此工程歷時十年,共計費金五萬餘元,於1917年11月竣工。1918年1月17日舉行落成典禮( 註3),溪和公時年37歲。
奉天宮建築工藝之華美,在完工前就吸引許多名人雅士慕名前來參訪。豐原仕紳張麗俊來到新港( 亦稱南港,以北港溪與北港相對) 造訪溪和公,討論建築細節至深夜,次日看到即將完工的奉天宮,十分驚豔:「廟貌華美洵目所未覩,殊難以言語形容者。」( 註4)
新港信仰中心能再度屹立,讓百業蕭條的景象逐漸遠離,對地方經濟的重建亦有重大意義。當年十八庄信徒更推選溪和公擔任奉天宮第一任管理人,以管理當時創設鐵路後,交通發達,南北兩路進香客激增的繁雜事務。

接待數萬人進香團
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林伯奇先生和陳素雲博士的研究( 註5) ,發現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團在日治時代僅三次成行的進香行程當中,1910與1917年都是林溪和主理其事,而1918年奉天宮慶祝落成的華麗慶典,他也是幕後功臣。
奉天宮記錄每日收支的《日清簿》、新港公學校《學校沿革誌》及《台灣日日新報》等顯示,來自中彰投地區數萬人隨駕到新港參拜媽祖,在新港兩天的住宿都是由奉天宮包辦協調安排借住新港公學校校舍以及市街民家,真可說是動員整個新港來當東道主了。

籌辦落成典禮媽祖大祭
令新港耆老們津津樂道的是,1918年奉天宮修繕落成,也舉行為期四天媽祖大祭,吸引數萬香客蒞臨。北港朝天宮、台南大天后宮、彰化南瑤宮、虞朝溪六興宮與豐原慈濟宮的媽祖也都應邀共同參與祈福繞境活動。溪和公妥善調度資源和人力,完成此一大盛舉,不但為奉天宮掙得面子、增添光彩,也為新港街市創造巨大商機。

作者林昭儀現職為DIGITIMES Asia 主編,曾任天下雜誌資深記者、資深編輯。
註1:《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顏新珠編著,遠流出版社1995 年出版,頁163 照片說明。
註2:《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顏新珠編著,遠流出版社1995 年出版,頁47。
註3:《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上)》,李明仁 總編纂,新港奉天宮2020 年出版,頁106。
註4:《水竹居主人日記五(1917-1922)》,史料叢刊43,張麗俊著,中央研究院2002 年出版。
註5:《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新史料考釋》林伯奇、陳素雲著,台灣文獻65 卷3 期,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2014 年9 月30 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