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人物誌

【367期】林溪和生平略傳(下)

作者:林昭儀◎林溪和曾孫女

日本自明治以降推行「廢佛毀釋運動」( 註1),其佛教界紛紛於寺廟安奉天皇御壽牌以宣示效忠。大正四年(1915年) 的西來庵事件( 註2) 後,日本展開對台灣宗教的皇民化工作,日本臨濟宗妙心寺積極推動在台成立連絡寺廟。台灣人為了自保,超過百所寺廟齋堂主動爭取與其結盟,但其中僅20多所重要寺廟獲選安奉御壽牌。
因為地方仕紳如林甲炳的積極倡議,以及為了維護媽祖信仰不受廢佛運動衝擊,大正11年(1922 年),仍由溪和公擔任管理人的奉天宮成為其聯絡寺廟之一,並於昭和三年(1928 年) 獲頒御壽金牌於觀音殿奉安( 註3,圖一)。

衛護地方信仰免受宗教清洗  
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林伯奇先生表示,此金牌( 圖二) 讓奉天宮免於遭受日本皇民化時期以破除民間迷信為名的宗教清洗。溪和公更護庇許多小廟,將其登記為奉天宮所轄之廟宇,讓它們免於被拆除的命運,保留了新港的民間信仰,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註4)。

廟款失竊 遭人誣衊
昭和初年,奉天宮管理委員會發現有一陣子香油錢收入明顯減少,懷疑溪和公是否有帳務不清佔用廟款的問題。初版新港奉天宮志記載(p186),溪和公受到冤枉,氣憤難消,表示自己不曾貪取香火錢,當眾在媽祖面前發重誓,旋即辭去管理人職務。
在那之後香火錢仍然短少,奉天宮管理委員會終於查出罪魁禍首是兩個在奉天宮負責打掃和管理神器的邱姓親兄弟。他們因為好色好賭,入不敷出,開始把腦筋動到廟裡的香火錢上。
起初在半夜用筷子夾樂捐箱的錢,漸漸地愈來愈大膽,竟然合力把箱子翻面,將底部撬開,拿出大部分的香油錢,再把箱子釘好,恢復原狀。
兩兄弟讓林溪和背黑鍋離職後還持續竊取香油錢,行為舉止變得闊綽,出入酒色場所花天酒地,才讓奉天宮察覺原來是他們所為,因而將其開除。初版新港奉天宮志訪談的耆老並稱此兩人報應不爽,半身不遂,淪落在新港街市匍匐行乞。
陳素雲博士認為,初版新港奉天宮志是訪談民國30、40年代參與奉天宮事務甚深的李安邦醫師與鄭朗雲老師等人得此結論,可信度高。
初版新港奉天宮志主編者林德政教授表示,奉天宮決定在廟內西廂房為溪和公設置長生祿位,就是一種昭雪與肯定。但奉天宮始終沒有在溪和公生前公開還他公道,這讓為奉天宮奉獻一生黃金歲月的溪和公無法釋懷;而絕大多數新港地方人士也似乎仍僅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將他因香火錢短少起重誓一事四處流傳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林溪和所有之新港鄉港西段451、452號兩筆土地,無償提供奉天宮興建金爐,讓各地善男信女燃燒金紙,迄今已逾百年,而不為人知。
重修西義塚
新港耆老周宏松稱譽林溪和情繫桑梓、熱心公益,凡諸撫孤恤幼,扶傾濟貧之舉,無役不與。林維朝長子林蘭芽擔任新巷庄(新港1920年改名新巷) 庄長,在1927年欲鳩資重修西義塚,委託溪和公擔任董事主理其事(圖三),將乾隆年間以來埋葬無主骨骸的集體墳場和多年因缺乏管理而雜亂不堪的一千八百多座無主荒塚進行整理。一般人對喪亡墳塋之事多所忌諱,避之唯恐不及,溪和公卻出錢出力,勇於任事,或許與其自年輕時就開始茹素,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關。

出資成立新港信用組合
日治大正5 年(1916年),林維朝欲設立「有限責任新港信用組合」(新港農會前身),林溪和遂與其親家周登及陳朝、周達、洪炳等仕紳共同出資支持成立,經營存放款業務,並擔任理事( 註5,圖四)。林溪和也曾受鄉里推舉,擔任第四保保正。
然因公而忘私,林溪和疏於經營自身產業,遭遇1930 年代經濟蕭條與家中變故後,家道中落,於昭和16年(1941年) 遷居嘉義協助其三子林德智經營木炭事業,勞心勞力,但在戰亂時期,即便僅求養家餬口也頗為困難。
林維朝先生較溪和公長十三歲,為忘年之交,晚年曾以唐劉長卿送李中丞之襄州詩句贈字溪和公:「流落江( 征) 南將,曾驅十萬師,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獨立三邊靜,生輕一劍知,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溪和宗臺雅屬 德卿林維朝」( 圖五),頗有英雄惺惺相惜、慰藉故友失落心境之意。
溪和公晚年鬱鬱寡歡,於1944年5月7日病逝,享年63歲。其後代在1950年代均已遷離新港,至嘉義、員林、沙鹿、台北、高雄、屏東及海外開枝散葉,從事商業、金融、醫學與文化教育者不少。(謹此感謝熱心提供照片與資料的鄉親父老)

 

作者林昭儀現職為DIGITIMES Asia 主編
註1:參見維基百科「廢佛毀釋」條目
註2:西來庵事件也稱焦吧哖事件或余清芳事件,為日治時期一以宗教力量進行武裝抗爭的事件。
註3:「新港奉天宮御壽牌列文化資產」,人間福報2013/10/22
註4:《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上)》, 頁109-114;《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下)》, 李明仁 總編纂,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2020 年出版, 頁392。
註5:新港文教基金會239 期會訊「從新港信用組合至新港農會( 上)」, 陳素雲著,民國101 年11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