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好農・好食在新港

【358期】身土不二、農食安心——遇米甜農園

作者:張惟智◎本刊編輯委員

與您相遇玉米田,人進到土地,身土不二。玉米田中吃鮮甜,現採能即食,農食安心。

關於「遇米甜」
在新港經營食用玉米產銷的李清源,為了行銷方便且凸顯差異,將農場品牌取名為「遇米甜」農場( 清源農產行),更以「遇米甜」作為他的農產品的商標。清源說「遇」是親身體驗,實際接觸;「米」是食用玉米;「甜」是田裡生產出來的鮮甜滋味。也就是「與您相遇玉米田中吃到鮮甜」。
清源說他經營農場的核心價值是「農食安心,身土不二」。「身土不二」一詞源於佛典,意思是「人( 身) 和環境( 土) 沒有分別,是環境的一部分。」人們利用環境,同時也被環境滋養,人和環境,是共生、共存的。農人從種植起就思考與環境友善共存,以合理的價格銷售,照顧消費者健康。以這理念種植善待土地與人的好食物,也是「農食安心」。
土地、農民和消費者,三者之間息息相關。清源在農場的經營上也朝向對消費者開放,消費者可以聯繫他進行田間體驗,親自來到農田親近大地,瞭解所食用的糧食蔬菜是如何種植生產出來。認識糧食蔬菜作物,同時也可以直接與農民接觸對話、瞭解種植理念。為了「農食安心」,清源也積極參與產銷履歷的驗證。他花了四年的時間,在安全生產的規範下,用更友善土地環境的方式,照顧作物,種植出無毒( 農藥零檢出) 且可生食的水果玉米,通過驗證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對生產者有信心。

從代工到自產、自銷
清源談到他為何會返嘉回家投入玉米產銷的產業,是因父親的緣故。清源父親原先在嘉義果菜市場做買賣,因緣際會投入玉米初級加工的產業。在月眉老家旁的閒置空間,蓋起加工廠房。清源原先在北部工作,因家中工廠需要幫手,便舉家返嘉協助父親,太太負責工廠內加工事務,清源則負責對外收購玉米或洽談契作,父親於背後協助支持。工廠生產原料是跟農民契作與現價收購,再回場初級加工,供應食品廠做冷凍蔬菜包或相關產品。但新港地區種植食用玉米的農民不多,產量不夠使用。那段期間,清源常常需要往外地跑( 尤其是雲林海線鄉鎮),跟做業務差不多,久而久之,便產生倦怠感。因此興起自己種植念頭與起初於外鄉鎮租地,自行種植工廠所需的玉米。在此行動同時清源跟許多初期返鄉青農一樣,在此之前還從未下過田,沒有耕種的經驗。他努力找尋相關資料,參加講座或研習,甚至還到農民學院:台中農改場住宿一個月,專心學習課程。爾後先透過租地讓在地老農帶領他入門,做中學。最後為擴大經營並穩定掌握玉米來源,他更進一步購置農地,連家人都一起到農園幫忙,也是此時有了友善環境耕作的萌想啟發。後來,初級加工市場改變,訂單被大廠取代,工廠也面臨設備汰舊換新。因此清源與父親決定將工廠收起來,不再做初級加工,專心致力玉米無毒( 農藥零檢出) 種植與行銷,更藉由社群平台自產自銷,慢慢建立起口碑和品牌。

玉米二三事
玉米的生產期,夏季較短、冬季較長,但都在種植兩三個月後就可收成。清源農場種植的玉米依季節不同種類繁多,像白龍王水果玉米、巧克力玉米、鮮嫩玉米筍、彩虹甜糯玉米、日本雙色水果玉米、爆米花玉米等。其中以白龍王玉米,外型乳白甜度高,最受消費者喜愛。水果玉米可以直接生吃,剝皮去鬚後直接洗淨來吃,最能吃到玉米的原味;將玉米削成玉米粒後,拌入生菜或水果淋上沙拉醬,當涼拌沙拉食用;稍微利用水煮或水蒸汆燙再吃,加點鹽或胡椒風味更好。

農務之外
農場經營外,清源也加入新港青農組織,和青農夥伴相互切磋農務經驗與知識。他也積極投入會務的運作,曾任活動組長,現在擔任新港青農會長。他也配合新港農會推廣部門農業六級產業化:種植生產、農產簡易加工、農業體驗遊程,熱心參與農業相關業務的推動,如擔任參訪團體的專業解說、和青農夥伴成為新港國中農食社團指導老師,甚至帶領新港青農的夥伴們在農會的協助下,一起參加2022青農領航「十大食農業體驗經典路線」提案競賽,獲選十大經典路線之一,也是2020 全國農會雜糧體驗路線第一名。並想推廣農業善循環,清源也和新港青農夥伴各自出一小份蔬菜糧食之力,集結眾人多樣性菜色,不定期分享給嘉義地區育幼、教養機構,讓善的循環持續下去。

自我期許
為了保障自己努力的成果,防止假借名號行銷,也讓消費者能買得安心、吃得安心,清源還很用心地申請商標註冊。他的產銷除原先透過網路團購、網路社群平台( 如FB、LINE 等)、新農豆食堂和市集擺攤外,還希望更進一步透過各種形式或增加曝光的機會,要讓消費者有更多機會知道、食用過他的玉米,讓「身土不二、農食安心」的生產理念更深植消費者心中。此外,近年他更和新港青農夥伴們一起在LINE 上建立「新港青農鮮蔬市集」平台,集結青農夥伴們的個別專長,相互提攜,彼此藉由平台上共同合作、產銷,讓消費者更認識和肯定新港青農所生產新鮮、健康、安全的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