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飛驒友好城市

【322期】青年文化交流 打開國際視野─去‧日本篇

作者:整理:徐家瑋/本會執行長

回家的感覺  莊欣諺◎青年義工
這是我第二次去古川,和上次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有接待家庭,所以出發前我滿懷期待。第一次住接待家庭,我可以感覺他們的嚴謹與慎重!這次安排住進池田會長與葛谷前議長的家。池田會長將我們當成他的孫子般,大家聊得不亦樂乎,完全沒有語言的隔閡!在葛谷前議長家,與他們三代同堂的家庭一起吃飯,讓我們享受到家的溫馨。最後一天準備離開時,92歲的曾祖母掉下了眼淚,我感覺到家人離別的不捨。古川像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有回到家鄉的悸動!第一次住進古川的接待家庭,深刻體會到他們的生活,與長輩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習慣。

「牽」住對這片土地的愛   江長益◎青年義工
在飛驒處處可以強烈感受當地居民對於這片土地的珍愛。野豬在坡田邊嬉戲搗亂的足跡,乾淨清爽的街道見不著砂石垃圾的蹤影,田間的秧苗有足夠的空間成長,乾淨的瀨戶川能潺潺流過家家戶戶門前的渠道。這些台灣鮮見的景象,全仰賴當地居民戮力齊心。古川的房屋仍保留不少傳統元素,舉凡扃牖、樑柱皆能窺見原木的古色古香。屋臺的房子坐落在社區中是信仰的中心。家家戶戶屋簷下的小腕雕刻著不同樣式的「雲」,代表每位造屋工匠的簽名,這是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驕傲與致力保存的體現。此外,社區協會所推動的綠美化計畫,讓家家戶戶種植牽牛花或是其他花種,或在竹簾上繫上素淨的花束。不僅讓社區充滿生氣,也喚起居民愛護及美化環境的意識。新港沒有山豬、雲雕、也沒有瀨戶川,但我們有交趾陶、雙合寮。希望有一天的新港囝仔能連在一起,愛著新港,為新港驕傲,就像古川居民之於古川。

保存傳統,讓它存在於生活之中  吳承勳◎青年義工
一百多年歷史的井之廣製菓舖,遵循傳統手法製成的味噌煎餅,有著樸實的美味。體驗製作煎餅時,我們需要把煎餅正反面塗上糖霜、擺放好,並放入烤箱,雖然並不困難,但專注做好每一片煎餅正是日本職人的精神。木匠工藝是古川的一大特色,古川的街面仍維持著木造的傳統建築,是由技術高超的木匠們製作,印證了「保存傳統技藝最佳的方式,是讓它存在於生活當中」這句話。體驗製作千鳥格時,需要利用鑿子把每個凹槽處完整切平,最後組裝起來。組裝時,木條的凹槽彼此互相交錯,最後「啪」的一聲,把千鳥格壓平,木條完美固定不用任何金屬扣件或黏合劑,如此高明的設計,令我佩服。每年9月中旬,古川會舉辦「夢街道」活動,利用1000個紙燈籠,佈置於街道兩旁,創造夢幻般的空間。我們利用彩色筆及蠟筆在和紙上彩繪,製作紙燈籠,很多人都在上面畫了臺灣及日本的元素,展現臺日友好,完成的作品也將會在今年的「夢街道」展出。

出走,為了找尋回家的路  黃郁雯◎青年義工
這次特別安排小倉小姐針對「Mother's house 青年返鄉創業」的經驗談,其實有些感觸。小倉小姐從飛驒走出到東京,再從東京回到飛驒古川,一手將祖父母的房子保留下來。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有來自飛驒市眾人的幫助,若沒有回到家鄉,她也不會知道,原來故鄉是如此溫暖!我也是從新港走出到台北,但未來究竟何去何從,那盞明燈似乎還沒出現。小倉小姐得到來自居民的幫助,也用自身特長給予回饋,這樣互助合作讓古川的青年願意重新回到故鄉!從東京回到家鄉要帶著什麼樣的勇氣,我無法知道,但是這樣的勇氣卻也吸引更多人來到飛驒古川旅遊。新港是我的故鄉,小倉小姐的案例會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最佳示範。希望哪一天,我的某個神經開關被打開,和一群新港的青年好友做出屬於我們的House,來招待更多外地旅客,來認識新港的美好。

放慢,感受在地溫度  林昀柔◎青年義工
離開日本,滿滿的不捨,似乎被這片土地的泥土黏住了。在古川,讓我的心逐漸放慢,讓自己悠遊生活了七天。第一次住接待家庭,媽媽的熱情款待、女兒與我們滔滔不絕的聊著,讓我有另一種家的溫暖。融入日本家庭生活,體驗不同的生活習慣。每個街區有屬於自己的屋台,各以不同的形式展演,。由大孩子訓練小孩子在屋台上吹奏笛子技巧,傳統文化儀式的傳承,就從孩子開始,對於街區的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當地孩子與飛驒的連結很緊密,在外打拼幾年後,青年返鄉的越來越多,讓人看見飛驒這小小卻充滿溫暖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