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書活講堂

【336期】書活講堂花絮

作者:本會整理

擁抱刺蝟孩子:給孩子更多力量的溝通回應技巧

主講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整理:李淑萍◎安琪兒幼兒園教師

講師一邊與大家互動,在問問題的同時會給予時間思考,並放著輕音樂讓人有種放輕鬆不會感到壓力。講師帶動了當場的氛圍,也會一邊舉例子一邊演給大家看,有種輕鬆又幽默的感覺。當天的氛圍是輕鬆快樂,我也觀察到每位在座的來賓,對於講師講的都搗頭如蒜,也有聽到很多人說:「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相信當天大家都有收穫滿滿的回家。
講師說得很好,與孩子溝通其實並不難。帶給我們的技巧也很簡單,就是「陪伴」和「同理心」加上「正向聚焦」,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去實踐卻是需要練習,也需要一點技巧的。我的心得如下:
「陪伴」:不是陪在孩子的身旁就是陪伴,而是要有效率的陪伴。陪伴技巧有:有風險的陪伴、有情感的陪伴、有肯定的陪伴、有成長的陪伴、有智慧的陪伴及有自覺的陪伴等等。
「同理心」: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同理心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技術。要對孩子擁有感同身受與充分理解的意願,而非冷淡或漠不關心。站在孩子的處境,深刻地理解並覺察孩子的感受,就彷彿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再來就是「表達出來」的說話方式,用孩子能理解到的情緒和感受的語言。表達時,需要適切的表情、姿態、語調及速度,並能符合當下情緒。表達出來是要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使得我們與孩子對話更深入、更豐富。
「正向聚焦」: 用眼睛、用心去看見孩子得美,看見孩子積極正向的地方。給孩子更多的肯定與讚美。正向聚焦就是欣賞、肯定、鼓勵;相反的是負向聚焦,也就是否定、批評、指責。我們要把眼光放在孩子「有做到」、「做得到」的地方時,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被看見了,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了,而更願意去做出那些受到歡迎的行為。但是有時候出現更多的不是,是因為我們大人自以為的讚美與肯定,是有反效果或副作用的。那就是「肯定沒有基於事實」;不然就是包裝在美言下的批評,通常弊多於利,陷入假性眼盲之中。
最後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渴望被看見。」不管你是當父母親的還是當孩子的,或是職場上的任何一個角色,自己的努力是非常希望被看見。讓我們用愛軟化孩子的刺,拆去藩籬,重新擁抱。

擁抱孩子也別忘了擁抱自己

黃琪媛◎新港國中教師

從事輔導工作目前邁入第七年,在這份工作中,看見許多人與人在關係的拉扯,如:孩子與師長之間、孩子與同儕之間,但其實孩子最在意的是他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通常孩子來到輔導室都是板著臉問:「啊叫我來這裡要幹嘛?」通常我會反問孩子:「那如果有個原因讓你來到這裡,你覺得那個原因是什麼?」這時刺蝟小孩的臉色開始變得和緩,接著回答:「可能我很壞吧!」我看著這位低著頭,看向地板的孩子,回應他:「你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樣子,一定有你的原因吧?」孩子突然抬起頭看著我,接著沈默很久之後,回答了一聲:「嗯」。
曾經我和學生在閒聊時,詢問他們:「如果很坦白的告訴家人你們的想法,通常會怎麼樣呢?」孩子各個很有共鳴的回應說:「一定會被罵啊,或是被唸~」接著孩子們開始互相比較誰被家人唸得最久。在比較誰下場最慘的過程中,其實他們內心期待自己的情緒被看見,書中說:「情緒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大人是否有聽見(孩子情緒背後真正的訊息)」,要如何兼顧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同時又能安定自己的情緒,在《擁抱刺蝟孩子》的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
《擁抱刺蝟孩子》作者陳志恆提到:「孩子們其實正在用一種情緒感受在傳達訊息。」尤其在面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他們正歷經大腦情緒的風暴期,感受不但多而且雜亂,因此要他用說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感覺,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他們說出答案後,師長常常會覺得「有回答跟沒回答是差不多的」。在我們大人自身狀態不好的時候,與孩子溝通的過程,或許時常講成沒幾句話,也會不自覺的有情緒。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當父母正關心子女時,孩子總會有這類的回應:「還好吧」、「不知道」、「沒差」。但如果我們能耐著性子,不急於孩子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許他們的回答也會有所不同。另外,書中也提到「孩子終究不是你人生的全部」的想法,或許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予他真實而不評判的關懷。把那份想照顧好孩子的心,也好好的照顧自己。讓彼此在生命中,相互正向聚焦對方的美好,每天都是比過去更進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