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與新港文教基金會的一段善緣
那天,永興夫婦,錦秋老師和我在農場前涼亭閒聊,寶秀姐特地秀出這張他們珍藏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89年5月報導,文章的大綱是這樣的,當時農場最早是養青蛙,遇到一些瓶頸,基金會在86年秋天,辦理了多次的課程,輾轉認識來教授生鮮垃圾發酵處理循環應用的施教授。
在他用心指導下,改善了養殖場網室內的腥臭味,連排水溝的金寶螺也都消失了,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成份的物品,如:消毒水、抗生素等,以微生物改良土地和水質,回歸最原始的生態環境,轉型為有機蛙園。
20年了,多麼美好的一段緣份,期望我能透過文字的力量,將這份美善繼續延續。
走自己的路
身為中華有機農業發展協會(COAA)最早期通過認證的會員,也曾在臺灣最具規模,也最長青的合樸市集中創下單日銷售三萬多元的紀錄,目前是國內少數能取得這麼多項有機認證的農場。
曾經風光,也曾風霜,養殖場轉型耕作,種什麼死什麼,颱風,豪雨水災,借貸抵押,認證單位倒閉,導致資格全喪失,農作滯銷,甚至連新港農友也不認同理念,一百多坪的地只採收到二十多斤的有機小黃瓜可以賣,醜到沒人要,四處打聽後,只有一家台北有機店願意以一斤50元收購,於是搭著飛機北上,淨利都不足單程機票,希望像是一張永遠不會兌現的彩券,有機市場歹行,但老天會留條路走。
他們什麼苦都嚐過了,淚水汗水全滲到腳下這塊土裡,土地是無怨地吸收,天比地大,老天則寬容地涵蓋一切,孩子還小,點滴心頭,不敢多言,用行動來表達對爸媽的支持,從小就很懂事,放學後會自動來幫忙,家庭是夫婦們心中最柔軟也最強大的力量。
後來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卻無法打入有機市集通路,他們決定走自己的路,架設專屬網站,自創行銷雲端通路,自己的故事自己來說,採會員制,目前嘉義地區的會員,不及三分之一,卻像是老朋友,每週由永興大哥自行送貨,順道話家常,也聽取消費端的心聲,其他地區則大多用宅配。
「我們只賣自己種的東西」在永興農場2019年3月的網路訂購單中,有葉菜類、瓜果類、芽類、鴨蛋、白米和糙米,洋洋灑灑有二十多樣,我很驚訝這個沒有工作團隊的農場卻能做到。
為了讓農作物能夠多樣化,同一溫室採取生物鏈防治方式,以空間和時間來妥善規劃,永興哥站在一片被菜龜仔(註1)啃光的菜園中,旁邊種的是蚜蟲不愛吃的菠菜和番薯葉,自然中都有隱藏的秩序,如果事前安排好,老天總是會留條活路走。「我們可以自己決定作物的價格」寶秀姐堅定地說出這句話,「自己做主」這樣看似簡單的事,其實對農民非常嚴苛的。
後記 : 當年想在有機藍海中撈金的永興哥,一頭栽進,想不到卻是一個無底深潭,這一路走來艱辛,卻也讓家庭更凝聚,走出一條路,也抖出臺灣微型農業的困境,制度的僵化,跟不上時代,也無企業與機關團體支持和契作,一直走在最前端的他們,感嘆「如今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出路,我們體力也大不如前」,面對未來,似乎早有想法,退休也納入選項中,我衷心地希望永興農場能一直永興下去。
(註1)菜龜仔:學名是黃條葉蚤專門危害十字花科
小叮嚀:農場採member制度,無對外販售,參觀農場前請事先預約,勿直接前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