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來到基金會五樓,應該是20年前的國際兒童藝術節吧,當時我跟大家一起參與會議,學習怎麼招待我不曾想像過的國家的人,例如美國、德國、克羅埃西亞、波蘭、日本……等。藝術節期間新港街上多了好多外國人,好熱鬧。有音樂、遊行和藝術工作坊,我聽到好多我不曾聽過的語言,他們教我簡單的自我介紹、告訴我「如何讓社區變得好玩」。我們家是接待美國藝術家媽媽的家庭。當時家裡早上多了很多早餐新選擇,我聽到我媽媽講了很厲害的英文。但當時的我因害羞、怕被笑,根本不敢和他們講畫。
然而現在的新港,也多了好多外國人,但也是新港人了。她們嫁來這裡、或來工作。她們用印尼文、說越南語,「阿巴卡巴?」或「欣早!」,也講著我們會的國語、台語或客家話。她們比那時的我勇敢多了。 也許有些台灣人的媽媽來自我們不熟悉的國家,國籍、宗教也跟我們多麼不同,但請記得她們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不過,慢慢的你會發現,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媽媽們為什麼不太說話了呢?她可能跟你說、跟阿公阿媽講,但卻無法跟這個社會說些什麼?
欸 ! 到底是誰讓她們閉起嘴巴不再說自己家鄉的話?
慢慢的,我們發現身旁開始出現賣東南亞雜貨或小吃的店,但有沒有想過新港的這類商店在哪裡?她們又賣些什麼?你何不吃看看越南HaoHao泡麵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除了,台灣、日本、韓國泡麵之外!你有沒有想過,印尼的泡麵跟華人有關呢?印尼也用蔴油,不只北港呢 ! 我還在印尼煮過薑母鴨呢! 只是不能放米酒,你知道為什麼嗎?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人的婚宴後新娘送客時,會送檳榔呢?原來,我們都在東南亞。在越南,檳榔被寫在神話故事裡,是兩個再也看不到情郎的女孩們,哭倒、枯萎了,化身為檳榔,當人們記起她們時,吃起檳榔會吐出如血淚般的悲傷。你可以質疑我,這段話哪裡來的?我可以大方告訴你,是越南《嶺南摭怪》(Lĩnh Nam chích quái)裡的檳榔傳。
我長大後才開始明白,有時我們的文化跟東南亞是互通的;有時語言也是互通的。我們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上也常被放在東南亞世界,甚至人文地理學中,我們台灣島和蘭嶼島都是「馬來世界」Nusantara)的成員。不信的話,你知道台南麻豆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嘉義古蹟荷蘭井是誰蓋的?但台灣人總覺得自己比較厲害、高人一等?這是正確的嗎?
台灣各地有好多好多的越南河粉店的招牌,是紅色的、是寫著地名的、寫著自己名字的,來幫自己台灣家裡賺錢,你會發現越南媽媽非常厲害、獨立、勇敢。但她們也透過寫自己家鄉的地名,找找在台灣很難看到的親人的環境裡,試著找自己的同鄉。
在社區的我們又可以做什麼呢?什麼是可以幫助這些新住民媽媽們,無論她們被叫做阿娣、安妮、瑪麗、阿好…等等。她們有沒有什麼話是想跟我們說的?新港這名字很美。必須透過大家的努力再打造新的、通往世界的港口。但也許你會願意用你的方法告訴我,新港可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