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新港
繼去年5月11日由台灣崑劇團團長洪惟助教授,率領海峽兩岸崑劇菁英在新港隆重演出後,今年在本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的力邀及基金會夥伴用心的規劃下,於5月4日又再度到新港盛大演出。具兩廳院等級的戲劇下鄉新港表演,此舉在台灣其他鄉鎮是幾乎看不到的事,但在人口不算多的新港鄉,卻一再的呈現,讓身居其他鄉鎮的朋友們羨慕不已,相對的,讓身為新港人的筆者覺得好幸福、好驕傲,相信同為居住在新港、工作在新港的鄉親朋友,亦會有相同的感受。
臺湘爭風
去年由臺灣崑劇團和浙江崑劇團共同製作的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兩位男女主角在愛情和救國重任難以兩全,呈現精彩細膩之內心的無奈與掙扎,現下仍一幕幕的讓筆者記憶猶新。今年的劇碼《風箏誤》風格和去年迥異,但精彩程度不下去年,是由臺崑演出,此劇是清代頗負盛名的戲曲理論家、劇作家李漁的代表作,此作品劇情緊湊、排場熱鬧,劇中透過許多巧合、認錯,造成波瀾迭起的效果,成功詮釋愛情輕喜劇。演出過程中不時傳出觀眾會心一笑的聲音。崑曲中講究「誇張」,服裝繡花,都很精緻誇張,在舞台上的表現也要誇張,例如「笑」,就不只是一般的呵呵笑,而是戲劇中特有的連續笑聲,相信當天現場觀眾應該會有此一發現。
崑劇是何
雖然崑劇這名稱對新港人也許不陌生,但其內涵可不一定是人人都清楚的,筆者在去年就是屬不清楚之一,今年表演現場仍有不少鄉親在進場時,看到海報人物直覺他當下要觀賞的是「歌仔戲 」或是「京劇」。
以下將崑劇作一簡單介紹:崑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又稱「崑曲」、「崑腔」,2001年5月18日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世界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崑劇源於元末明初流傳於江蘇崑山一帶的「崑山腔」。明嘉靖年間,一直至清嘉慶初年(1558-1800)為劇壇主流將近250年之久,以魏良輔為首的藝術家改革崑山腔,吸取海鹽、弋陽等聲腔的優點,發展成新腔「水磨調」,但仍只是清唱。後來,音樂家兼作家梁辰魚選用此新腔,編寫劇本《浣紗記》,大受歡迎。自此,劇作家輩出,促使崑劇的興盛,並迅速流傳各地。不過自清中葉後,由於崑劇內容和形式守舊不變,被京劇取代其地位,趨向式微。1965年,浙江崑蘇劇團改編演出《十五貫》,轟動全國,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美譽,令崑劇得以復甦。
而崑曲和京劇,在音樂方面最大的差別,在於京劇使用京胡,崑曲使用笛子為主要伴奏。所以感覺崑劇比較文雅、優美。再如京劇是板腔體,崑曲是曲牌體,例如〈念奴嬌〉、〈山坡羊〉等,都是曲牌名稱。(資料來源:中國戲曲, http://rthk.hk/chiculture/chiopera/opera_03.htm)
三百三千
崑劇到新港的最重要推手陳醫師開場白:「看到很多的年輕人來看戲,感到非常高興。」這在藝術的推展、傳播及傳承上,對基金會27年來深耕這塊土地,有著很大的鼓勵和意義。另一位特別要感謝的人,是團長洪惟助教授,他是新港人,大學時因主修中文接觸崑曲劇本而迷上崑劇,13年前他申請創設臺灣崑劇團時,當時文建會(文化部)人員婉轉勸說,許多本地的布袋戲、歌仔戲團都維持不了多久,不看好崑劇團能撐得下去。但他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去年首度在新港演出,且是鄉村地區少見的售票表演,依然造成轟動。他說「300新港鄉親給他掌聲,比3000台北觀眾給他拍手更重要。」帶著一顆歸鄉遊子反芻的心,所以此次洪教授不惜成本再次率領台灣崑劇團返鄉公演,「真正足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