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喜悅
好久沒能遇上這種場合,會讓自己主動想打領帶盛裝出席。4月11日奉派代表基金會北上至文化部位於新北市新莊之新會館領獎,是什麼樣的獎,讓筆者如此慎重其事呢?
今年適逢臺灣推動社區營造20年,文化部為鼓勵這些長期默默勤耕村落泥土的社造參與者,首度舉辦優良社區報選拔活動。據統計,目前全台共有370多個繽紛多貌的社區報刊,此次共吸引258件社區報參賽,種類繁多,展現臺灣社區豐富多元的旺盛能量,文化部邀請專家學者嚴謹討論評審後,選出32件優良社區報刊,共有12件單一社區類組、19件鄉鎮市區類組及1件社會議題類特別獎獲選。
上述這些獎項中,本會獲選的是其中資格最高、獎金最多之鄉鎮市區類永續組的第一位,換言之,本會會訊在此次評審的專家學者眼中是全國之首,如此高之榮耀,我想人人都會像筆者一樣慎重為之吧。歡喜得獎之餘,要藉此機會感謝26年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基金會成長的所有人,因為有你們的付出,才有今日美麗豐碩的成果,感恩你們,謝謝你們。
回首來時路
為提供現場來賓及媒體提問,領獎前一日,基金會文秀秘書準備了不少資料給筆者。細讀資料,不得了!是會訊發展史,其實就是陳述著本會蓽路藍縷的成長過程記錄,其中有一半是筆者所未聞,感動之餘,思此完整過程,除創會之前輩及資深義工們知曉外,後輩如我應也是一知半解,甚至聞所未聞,因此想藉此將內容與夥伴及基金會好朋友們分享。
此次很多社區報都還是單張四個頁面,而且是單色印刷呈現。其實最初的我們,比他們更簡易克難,開始只有一頁A4大小版面,以手寫印刷,主要傳達基金會當月的相關活動訊息。78年12月起,以「鉛字排版印刷」,除了當月各項活動預告外,還加入了省思篇,由本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撰寫,頁數從 1 頁增加至5頁。
79年11月再一次進行改版,董事長陳錦煌出國進修,林懷民老師在雲門舞集暫停的年代,特地從紐約回新港,並邀請名設計家霍榮齡協助版面設計,並開始「電腦打字、手工貼版、製版印刷」新歷程,也因為本次改版耗時3個月,9、10月脫期,11月才以全新風貌與內容與鄉親見面。
81年10月改用再生紙印刷,82年1月登記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局版臺誌字第九九七一號,82年8月改版,本刊的發展終於定型。86年9月100號特輯發行,12月,本刊換穿了新衣裳,採咖啡色印刷,希望這樣的改變能更拉近與讀者的距離。93年5月從改版成A4 小,95年1月200號發行,96年12月慶祝基金會20周年活動,作全彩印刷,97年7月改版為16開半彩版印刷,98年改為全彩印刷,99年針對本刊讀者做意見調查表,101年10月「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電子書可上網閱讀。
至103年2月已發行254期(297號),16開、24頁全彩版。目前發行2500份,1182份郵寄到外縣市,654份由寄給新港在地義工及居民,347份送至新港鄉6所國小、1所國中及1所高中的教師,其餘在會館中供民眾或至新港參訪團體取閱。
審思再出發
獲獎是鼓勵,也是更上層樓的契機,筆者認為基金會夥伴們都有此相同的信念。頒獎當日,文化部龍應台部長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讓筆者沉思許久,龍部長說:她旅居德國時,有件事情令她印象深刻,兒子安德烈上小學的第一天,帶回來的地理課本,打開來,居然就是自己住的村莊地圖,「我們要成為國際成員,都要先從自己的村子出發!所有社區報刊所做的小小事情,其實才是真正的大事。」
在目前檯面上兩大勢力都大喊:「愛台灣!」的同時,試問有那幾個人曾真正關心過生活周遭的好壞及變化,那些連自己周邊的人、事、物都不關心,甚至都不知的人,我們憑什麼能相信他(她)們會真正的愛台灣!筆者認為,真心愛台灣就要從愛鄉里、愛社區、愛你所居住的周圍做起。很高興能在基金會當一個小小義工,它當初「不讓新港下一代變壞」的信念,至今未變,所以10幾年來筆者當義工當的很開心,然,最後,到底誰真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