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253期】迪化街之旅

作者:賴鎮山 ◎本會自農作組義工

參訪迪化街 , 在導覽員的解說下,雖然只瀏覽永樂市場到歸綏街短短這一段,就讓我融入百年北台灣的歷史洪流。
迪化街從19世紀中葉初建到現在,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原係大稻埕商圈的主力,大稻埕是由艋舺泉州「頂下郊拚」中敗退的下郊同安人,生聚教訓的新基地,藉著淡水河河運之便,拓展成台灣和大陸的商業蓬勃發展,也因此讓台灣的政經中心由南部轉移到北部。
映入眼簾不同風格的建築美不勝收,反映時代潮流的變遷,主要有4種,第一是古老的閩南建築:以瓦片覆蓋斜屋頂及木窗為特色,第二是二層洋樓,以女兒牆、花瓶欄杆為特色,第三是仿巴洛克建築,以垂直立體華麗外觀浮雕為特色,第四就是數量最多的現代西方建築,簡潔明亮的外觀跟勻稱的幾何線條為特色。
此次參訪重點在社區營造,我們在古蹟仁安醫院內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深度交流,聆聽市府代表和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李永展理事長的分享,了解1970年代因應時代趨勢引發迪化街古建築存廢爭議,繼而大部分地主與台北市政府開始研擬都更計劃,歷經官方、社區居民、專家學者和社造團體多方努力,透過「我愛迪化街」搶救保存運動,讓最初拓路拆樓的政策演變到後來對此歷史街區的完善保存,其中「以地易地」的容積率轉移激勵措施促成古蹟全棟保存是重要關鍵。讓我深感官方與社區群策群力相忍為謀是社區營造是否能夠成功的要件,反思新港也有多件社區營造工作,例如板頭社區、咬竹仔社區和新港商圈,各具風貌,潛力無窮,可惜板頭社區正面臨商業經營發展過速,隱藏殺雞取卵的危機,值得鄉親深思熟慮永續經營的良方。
後來聽台北朋友說,迪化街附近還有一條退隱的貴德街也頗富古味,下次再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