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梁辰魚《浣紗記》寫西施與范蠡的故事,它在崑劇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魏良輔等人改良的崑山腔水磨調,就因為《浣紗記》傳奇的成功,而快速地流傳,促成崑劇繁盛的時代。當時文壇巨擘王世貞詩云:「吳閶白面遊冶兒,爭唱梁郎雪豔詞。」可知當時的盛況。
但是《浣紗記》全本今日已不能演出,原著也不符合今日的審美要求,以今日的觀點,它有幾個缺失:(一)劇幅冗長,結構鬆散;(二)雖不乏佳詞,但亦頗有過於藻飾或過於平凡的文詞;(三)人物形象類型化、平面化。所以我在寫新作時,就力矯上述缺點。茲從劇情結構,文辭、人物等方面論述之。
一、劇情結構
原著四十五齣,但當代演出,一場戲要求兩個半小時結束。本劇劇情有愛情主線,亦有家國興亡的副線,要將兩條情節線,在兩個半小時中完整表達,確實有相當難度。末齣〈泛湖〉西施與范蠡經過大風大浪,久別重逢,內心有許多矛盾與掙扎,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說清的,所以我連〔尾聲〕填了七支曲子。沈斌導演就要求刪去二曲。他怕唱太長,把觀眾唱走了。
全劇共十一齣,希望用精簡的篇幅述說複雜的故事。〈浣紗〉〈憶約〉〈勸施〉〈泛湖〉是表達西施與范蠡愛情的重要場次。〈苦諫〉與〈賜劍〉主寫伍子胥的忠貞執著。〈請降〉與〈伐吳〉是戰爭的熱鬧場面。愛情主線,家國副線,交互呈現,劇情起伏,冷熱相濟又注意到演員的「均勞逸」。
二、文辭
新編戲與原著所要表達的主旨與感情已有所不同,因此,大半歌詞是新撰。原著佳詞又適合新編戲中感情的,或全詞移錄,或略作修改。如第一齣〈浣紗〉范蠡唱:「感卿贈我一縑絲,欲報慚無明月珠。」西施答:「勸君不必贈明珠,猶喜相逢未嫁時。」文辭切合當時感情,淺白而深刻。故不改一字移錄。
〈憶約〉〔綿搭絮〕原著:
終朝懸念,信遠音訛,好事多磨,轉眼光陰一擲梭。定如何,成敗由他,未必言而無信,更起風波。有一日弄假成真,烏鵲填橋催渡河,烏鵲填橋催渡河!
第五句「定如何」以下五句表達得不夠好,尤其「弄假成真」更不妥,我改為:
路坎坷,運命如何,只要情思堅定,管他風波,終有一日好夢成真。
大部分曲牌歌詞是新撰,有一首自度曲在〈勸施〉一齣中,范蠡說西施,為了家國,要暫捨私情,成全大義。西施大痛,唱了一大段,當時我隨手寫來,率意為長短句,覺得感情飽滿,痛快淋漓。茲錄如下:
(施唱):悔當初若耶溪畔識君子,悔當初一縷溪紗情意長,我三年等待,竟落得如此下場!
(蠡夾白):西施,不要太激動,我們冷靜思量。
(施接唱):呀!不思量,自難忘。我白日浣紗長凝望,風晨雨夜守孤窗,盼君歸來永成雙。豈知今日相逢,竟遣妾離鄉背景伴吳王!兀良!你良知喪亡,我止不住的淚水汪汪。
本劇填詞,避免用生僻的典故,晦澀的文詞,務求易懂而又典雅。
三、人物
《浣紗記》原著人物個性類型化,甚至教條化。文種提出美人計,范蠡即自動獻上自己的未婚妻,沒有掙扎,沒有痛苦,為了國家,必須輕易犧牲個人。在〈聘施〉一齣中,范蠡來訪分別三載的未婚妻,見面即提起美人計,西施聽了,沒有驚恐,沒有憤怒,很輕易就被說服了。我覺得是很不合情理的。
在新編《范》劇中,范蠡西施都有強烈的情緒和個性,夫差的好大喜功,直爽昏憤,伍子胥的執著愚忠,都有深刻的著墨,務使劇中人物立體化、人性化。
結語
本劇盡力矯正傳統戲曲結構鬆散,人物個性類型化之弊,但保持傳統戲曲抒情的特性。第三齣〈憶約〉范、施有纏綿的相思;第四齣〈定計〉,范蠡有激情的唱段;第五齣〈勸施〉西施有淒厲的哭訴;第十一齣〈泛湖〉范、施各訴衷情,哀怨纏綿;第九齣〈賜劍〉【九轉貨郎兒】和【尾聲】唱出伍子胥的剛烈慷慨。唱詞合乎曲牌格律,力求典雅而不晦澀,保持傳統崑劇文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