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230期】由《美力芬蘭》看台灣教育

作者:賴燕玉◎本刊編輯委員

讀書會結束後,成員之一的媽媽意猶未盡的談起四個孩子的教育,又是好幾本難唸的經,這是個身在台灣的父母免不了的宿命,參加讀書會為的是多汲取教養孩子的智能,好個用心媽媽。
《美力芬蘭》一書探討的是北歐芬蘭在文化、藝術、音樂、建築及設計上的成就。芬蘭是千湖之國,被森林、湖泊包圍,特殊的國情、環境,在教育上自有它一套培育孩子獨到的教育理念。理念不只是書本文字而已,它就是落實在生活中,文學、音樂、美術、設計、建築等人文課程,對他們是重要的、不是被抽離到可上可不上的課程。孩子在做中學是最真實的體驗,不是靠紙筆測驗論高下,學校在高中之前沒有期末考,不受考試、排名限制。
教育制度能上下一心地務實推動,是因執政團隊、教師、家長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認同這樣的理念,並為下一代規劃出美感十足的公共環境、公共建設,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然被感動,他們深知美的感受人人有,但環境的啟發、教育的引導是自我開發重要的推手。他們肯定設計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等同國力,而這絕不是刻板制式的教育能做到的。
國情不同,民族性不同,大環境不同,在在影響著國民素質,而型塑國民素質的關鍵非教育莫屬了。談起台灣教育,置身其中的父母、師長、學子、各有各的調,有理想的憧憬,有現實的壓力,更多的是無所適從的茫然。學習過程中,有人脫穎而出,有人平平淡淡,有人飽受煎熬挫折,主政者對教育改革用心用力,務必要把每個孩子帶上來,何嘗沒有完善的教育理念,但一落實到教學線上就破了功!甩不掉根深蒂固的觀念──成績掛帥、升學至上,校長給老師壓力、老師、父母給孩子壓力,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共犯結構,書唸的好有競爭的壓力,書唸不來,生活沒有目標,學校生活成了打混玩樂場所,也有一種不知我是誰的莫名壓力。教育一旦離不開升學競爭,變相成講效率、求速成,哪來時間等你一步步來,跟不上來的信心瓦解,最後自我放棄,若要重新找回自己、肯定自我,那已是離開校園後的漫漫長路了。
在台灣不少中產階級或社經背景厚實者,不忍也不願孩子受困在制式的教育下,於是帶孩子出走他方,讓孩子在多元、活潑的啟發式教育下學習,父母將陪伴過程的甘苦書寫成書,每當閱讀此類書籍,一來心生羨慕,多希望自己能化身為那樣的父母或子女,二來又要省思起台灣教育的優缺了,尤其身為父母角色又是師長角色,經常就在理想與現實間拉鋸衝撞,得在其間尋求支撐點、平衡點,才能扮演好每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