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演一隻馬、兩個人一起演大象、三個人合作演長頸鹿,要怎麼表演呢?
「老師,我不知、我不會、我不會做!」但是這幾個星期過了,事實證明大家是會的,需要的是鼓勵和信心,美英老師(註)說:「請丟掉,我不會、我不知道、不會做,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從接受開始,不要急著否定!」可是社區夥伴們通常希望老師、學者來「開藥方」,來告知「就這樣作!」
因此,我們希望社區裏不只是把環境整理得美麗舒適,還要學習開放我們的思考,天馬行空地想像,透過肢體、動作、表情、聲音、繪圖、色彩…毫無限制地表達,不怕出醜、只要開心。美英老師告訴我:在這樣單純的互動中,他看到了每個社區、團體,不同的深度與能量,看到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可能。
也許,我們學過太多社造的方法,或者我們急切於新方法的學習,竟忽略了「社區鄉親心無芥蒂、真心的一起快樂」當下的美好,忘記了「社區」需要的不就是這樣的「快樂」嗎?「社區劇場」不是只為了演戲、「生活舞蹈」不是只為了律動養生,而是在這一切過程中,因為參與、發想、行動、包容,自然而發的當下「真心的、沒有目的的快樂」。
相信這樣「快樂」的美好經驗,會累積、內化,成為個人或社區,未來面對難題時,安定與創造的力量。
註:繼去年文建會補助社區營造「文化新港駐鄉計畫」,今年再度邀請楊美英老師(社區劇場)、吳義芳老師(生活舞蹈)、吳娟老師(造型視覺),與新港咬仔竹、北崙、三間社區、扶緣服務協會、新港誼大專青年、舞鳳軒北管劇團、嬉班子,一起快樂學習、創作、動手實行,共同參與即將於12月展開的「新港國際媽祖文化節」成為街頭行動劇、化妝踩街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