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飛驒友好城市

【312期】文化民俗慶典特展 48小時挑戰賽

作者:戴士翔

戴士翔/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年級&新港奉天宮義工

「我們把台灣的傳統文化帶到國外讓世界看見」不再只是口號。我可以說是從小在廟口長大的在地新港囝仔,從小吵著要坐在父親的肩上到新港廟口看熱鬧,接著到國小時期,認為廟會文化與「吵鬧、菸酒、鬧事」等等的負面印象是密不可分的,直到國中開始,領悟這些都是屬於我們台灣的傳統文化資產,並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盡可能的保存與傳承,沒想到曾經的夢想──把台灣的傳統文化帶到國外讓世界看見,真的實現了。
今年終於有這難能可貴的機會,藉由新港鄉公所、新港奉天宮與新港文教基金會三方一同合辦的「飛驒‧新港締結周年交流展演」,將屬於台灣、屬於新港的傳統文化、傳統藝陣,與在地工藝藝術家作品,搬到新港鄉的友好城市-「飛驒市」,使當地民眾能夠不需要遠赴新港,就能一窺許多屬於新港難能可貴的文化資產,有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的「內枝外葉精雕的媽祖百年神轎」、新港奉天宮舞鳳軒鼓架、金雕大師──吳卿的金雕作品、剪粘大師──陳忠正、交趾陶大師──謝東哲、木雕大師──楊永在、書法大師──陳世憲等人的作品,更將廟會文化中許多傳統藝陣,如:報馬仔、哨角隊、千順將軍、十二婆姐、六佾舞等等搬上舞臺,原汁原味地在日本民眾面前呈現,進行兩地文化交流,為國爭光。

面對挑戰 全力以赴
對於只在台灣曾有過幾次佈展經驗的我來說,這次一同與佈展團隊提前抵達飛驒市,進行佈展工作,無非是一場特別的經驗與挑戰。從第一晚開始,佈展團隊的所有人員,便加緊腳步迅速趕工有關這次展覽的所有事情,接著第二天一早抵達飛驒市立美術館,一見到展場內空無一物,大夥們緊接著花了幾乎一整天,完成所有自新港運自日本的所有展品,下貨櫃、拆箱等等繁瑣的卸貨工作,接著第三天慢慢將所有展覽品整理、定位,到第四天做最後收尾,表演團隊做彩排。第五天終於順利開展,表演也順利完成,這些每天平均下來只能夠休息三到四小時的日子,這一切於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經歷與挑戰,也突破了自己心理與生理的新極限。

展場從無到有 黃金48小時挑戰賽
還記得抵達古川的第二天一早,佈展團隊一進到展場內是空空如也,自己內心的OS是完蛋了,後天絕對沒機會跟著到合掌村觀光了,但沒被這在預料之內的打擊震懾太久,回過神來身體已經開始進行展場布置的第一步──開貨櫃,開貨櫃的當下是興奮不已的,這是我第一次「開箱」這麼大的物品,接著展品一項項地從貨櫃上卸下,沒想到這卻是惡夢的開始。展品在木箱裡都被「牢牢」的固定住,每個固定點都被狠狠的釘了五到六支不等的釘子,不管是台灣人或是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是拆得「面有難色」,但事後回想,只要能夠將我們珍貴的展品好好地保護,這一切也許不方便了些,但能夠讓日本人看見我們的文化,這些都是值得的。佈展團隊們即使加班到了晚上,也只能勉強將展品一樣樣自木箱裡移出來,並稍作整理。第三天,佈展團隊也是一早就抵達展場開工了,這天時間壓力又更加倍,大家加緊腳步,快馬加鞭地進行每一項展場布置工作,執行長耐心地指導與協助,大家將一項項展品移至適當的位置,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展場中的一大亮點──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的「內枝外葉精雕的媽祖百年神轎」,因為神轎高度與重量的關係,神轎從開箱到定位所有的步驟,無一不是展場所有的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完成的,過程中台灣人與日本人同心協力,為的是這難得的文化交流,也因為這樣讓兩地的人除了文化上的交流,大家的心也有了交流。而展場中的的燈籠布置也是不能不提的,大夥們同心協力將燈籠一個個的串起來,到最後的掛上展場,過程中大家被釣魚線纏得十分煎熬,也為了視覺上的整齊,上上下下不厭其煩地調整燈籠高度,但對於展場整體來說,這燈籠佈置卻有著非常大也非常成功的點綴效果。這天結束後,進度卻意外地順利,展場幾乎都已布置完畢,佈展團隊終於鬆了一口氣。

可貴經驗 突破極限
與佈展團隊一同奮鬥的這段日子裡,除了一整天的勞力付出,是對生理的考驗外,對我這個佈展菜鳥來說,自身心理的調整也是這趟遠赴日本佈展的一項挑戰。也許我們沒有機會經歷到京都的一切,必須每天在展場奮鬥,經常都只能吃到已經放涼了的便當,每晚回到民宿,又得接著剪輯表演的背景投影等等,與大家奮鬥到凌晨才能夠休息,但事後想想,這次能夠在佈展團隊裡與前輩們一同共事,在過程中所學到的所有事情,都是最難能可貴的無價之寶,我們能夠將台灣的文化搬上世界舞台,為國爭光,更是覺得無比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