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症中的一種類型,佔失智症種類約60%,是一種腦退化性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臨床研究,阿茲海默症經確診後,平均餘命是8-10年,隨著患者生理、心理、照護方式、生活環境與方式等而有所不同,此外,除瞭解遺傳因素僅佔5%,罹病原因至今大多不明,全球患者已超過4,800萬的失智症患者,2016年預估台灣有26萬患者。
由於至今全球尚無可治癒失智症的藥物,先進國家以『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推動失智症以生活照護為主、醫療照護為輔的方式,家庭與社會要能認識失智症是怎麼樣的一種疾病、會對人有那些影響、要如何照護、如何以非藥物療法生活方式來降低患者精神行為症狀(BPSD)、社會如何提供一友善環境等,經由教育與學習,促使失智症患者能持續生活在家庭與社區中。
以美國阿茲海默氏症協會2016年事實與數據為例,在2016年全美在不同年齡上,已有550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其中,65歲以上的患者有530萬,約有20萬是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患者。全美平均每十位65歲以上老人,有一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盛行率為10%。
阿茲海默症已逐漸成為美國高齡者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美國前十大死亡原因中,是唯一無法預防、治癒、甚至減緩病程的發展的疾病。
在美國,造成死亡的其他疾病都有顯著性的降低,唯有阿茲海默症所造成死亡的人數是不斷攀升。從2000到2014年,因阿茲海默症造成死亡的人數增加了89%,十大死亡原因中第一位的心臟病,其人數卻減少了14%。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綜合退化性疾病,隨著腦部退化的部位不同,經由醫師鑑別診斷後,確診是哪一種類型及病程,可分成:一、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二、血管型失智症,三、可治癒的失智症,這部分僅佔5-10%。
這疾病所影響腦部的是以認知功能為主,導致患者記憶力、決策力、辨識力、語言力、空間感、現實導向、邏輯、情緒等,開始先後受到影響,形成自我獨立生活能力無法再與以前一樣,需要他人協助,也易使患者心理產生退縮、挫折、害怕、恐懼等,如果家人或照護者無法以同理心去支持與鼓勵患者,容易進而形成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包括:被害妄想、被遺棄妄想、妒嫉妄想、重複言語、重複行為、憂鬱、躁動、暴力行為、遊走、黃昏症候群、視幻覺、聽幻覺、錯認、睡眠障礙、進食障礙等。
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大多是因他們認知功能受損,而照護者卻將他們當成正常狀態來互動,產生對患者內心的壓力所導致,當然患者也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所造成,譬如:季節、氣候、溫度、濕度、噪音、光線等影響。
因社會高齡化趨勢下,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均是腦部退化性疾病,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維持規律化健康生活,是避免罹患慢性病的重要法則,保護因子包括:智能儲備、規律運動、地中海式飲食、生活中有可溝通與相互支持的伴侶、參與社交活動等。
根據修女研究(Nun Study,1993),即使腦部已經退化,如能維持規律化健康生活形態,仍可維持原有的行為模式,避免出現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因此,慢性病是一種生活習慣病,失智症是可利用生活形態降低症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