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你對它認識了多少?曾經花多少時間走入新港的各角落去觀察?聆聽過多少人分享屬於他們在新港生活一輩子的故事?由一群在地青年以半年的時間,從走入、深入、融入品味後的一段酸甘甜的心情故事……
一張海報, 進擊成一個展覽的夢想起點/ 黃嘉宏
暑假末參與籌備基金會高中義工訓練時,家瑋哥跟我提了10月份關於新港青年展覽的事,詢問我有沒有意願參加,由於我當時在設計科打滾不到一年,而且覺得目前沒有任何作品可以端上台面的狀態下,只有「噢,好」「阿…是喔」的勉強回覆,還蠻難過有個好機會可以展出自己的創作,卻沒作品的無奈。
一直到9月底,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學校教室場所海報設計比賽的偶然小動作,讓展覽雛型有了開始。我好笑的對著同學說,「如果拍我坐玩具車當臉書大頭照一定很酷」,過沒多久我們三個人越拍越上癮,發現這種照片不僅能收到一些迴響,好像可以從中感受到什麼。那陣子台灣社會新聞風風雨雨,我把這些照片定了主題:「童年崩壞」,並po上了臉書。
有一天到基金會遇到家瑋哥,跟我聊了很久之後,了解這次展覽主題以「思考」層面為出發,他覺得這些照片概念再完整一些,就可以展出了。當開始煩惱到底要拍什麼、做什麼、弄什麼的時候,發現只要在公園或小學觀察嬉戲的孩童,在相機快門下,用自己的詮釋方式,就能將整體概念完整呈現。這幾個禮拜在純粹的年紀徘徊、記錄和體會後,也讓我印象深刻。
基金會秘書姐姐曾經問我:「你覺得你參與展覽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一個想法契機,然後過程中的努力,最後成功的展出」,這就已經讓我很滿足和快樂了!
一步一步地建構,與你一同認識我的家:「新港」/ 陳柏丞
現今藝術的創作不僅只是手繪、捏塑,對於不會拿畫筆的我,隨著科技的發達,一台相機或手機,就能把自己的故事說得非常精彩。籌備的一開始,心態有點像是大學在繳作業一樣,應付了事,但是一次、兩次、三次的走入社區,踏入以前從未經過的道路,發現了家鄉另一種迷人之處,漸漸地,也開始認真思考創作起來。過程中,好奇的眼光不時的掃射在自己身上,對於居民來說,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了。就像拍大潭的牧羊阿伯,有一天我騎著車,很緊張的衝往大潭堀,深怕撲了個空,所幸抵達時看見阿伯愜意的趕著羊兒吃草,看著我滿頭汗的飛奔過去,他給了我一個點頭微笑,從開始拍照到結束,阿伯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他沉浸在與羊兒的微妙互動當中,那映入眼簾的畫面,烙印在心。
族繁不及備載,還有許多值得回憶的過程,都在這次的展覽內容之中,而壓根也沒想過,數學系畢業的我,如今有一個展場,有個屬於自己的展區,展示著自己的作品,雖然只有影像的呈現,但是讓你有得看、有得玩。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了。」我們利用此次的展出,訴說在地青年自己家鄉的故事,一步一步建構出屬於我們屬於新港人的味道,讓每個人都能認識我的家─「新港」。
新舊之間,感受土地的感動/ 郭宗翰
走出家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翠綠的稻田,這片景色,從我上幼稚園時就記住了,無論是無奈地離開家門去上學,抑或是興高采烈的下課回到家,這幅綠油油的畫,彷彿不受時間影響,一直掛在每天必經的路上。一年前,一群由新港少年家組成的團隊,想要更了解自己的家鄉,討論著如何更深入這片美麗的土地,開始了一連串的" 專題研討"。從與新港有關的人事物組成一個故事,所想到的是每天一定都會看到的景象—稻田,去組成我眼中的新港,接下來從自己眼中找出新港這地方的優點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最後的作品主題討論、製作、完成、佈展,這一步步讓本來以為對於新港已經很了解的我,發現了原來我是如此的不熟悉這片美麗的家鄉,以前上下課時總是匆匆忙忙的經過,很慶幸這次有機會可以走遍二十三村,靜下心來好好體會這小小土地裡大大的感動。
這次以廟宇石獅子為主題,有次我從外地回家時,發現了我家附近的廟煥然一新,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整修過了,原本古色古香的廟,全部都重新經過上色、整修,石獅子也經過重新上色,雖然外觀上變亮麗,但在我記憶中每天經過的小廟卻不見了,在這舊翻舊與舊翻新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我想是值得省思的。
轉角的小確幸/ 王昭雅
選擇騎腳踏車用比較慢的速度來繞新港一圈,好好觀察。從每天上下班的小路,迎面而來的風景是陽光照著綠油油一片的稻田,搭配著一長條紅色的拱橋,讓人趕著上班之餘也忍不住多看幾眼;繞過奉天宮前面,看到廟口前進香團虔誠的手持香、捧著神
像,一步一步往前邁進,堅定的眼神如同廟上的交趾陶閃閃發亮;再轉過水果行經過一間「古早味粉圓冰」與粉圓冰阿婆點點頭打聲招呼,然後關心一下新港客廳今天生意怎麼樣;接著經過郵局到大興宮,附近路燈下有一間小麵店,生意總是很好;一直到新港文教基金會遇到一位〝溜牛的阿伯〞(沒看錯,這個年紀在鄉下長大的我,可以在田裡看到牛已經很難得了,每天下午五點左右總是會牽著一頭精壯的牛驕傲有自信的走在馬路);接著轉個彎直走到菜市場,繞回家吃著我最喜歡外公、大舅種的美味鳳梨,慢慢回味剛剛發生的點點滴滴。
有人說當地人介紹的風景與美食,不一定最適合觀光客的,因為除了本質的漂亮和美味,還私藏了一份專屬的記憶,加深了它的層次,屬於我的美好新港(透過這次展覽)我將一一紀錄下來,與您分享,聽完了我的故事,那你有想要和我分享的嗎?
傳遞手作溫暖/ 黃睿妍
歷經一段齒模粉塑型、石膏灌模、拆模、補模的過程,總算把五家新港手作產業的手,都翻好模,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還要在石膏手上作畫呀!因此又去麻煩五家在地產業,請他們做陶、做香、做醬油、做大餅、做糖果時,通知我去拍照,好捕捉畫面繪製在石膏手上。
一看到他們的製作過程,我差點沒掉眼淚,程序繁瑣不說,注入在糖果、醬油、大餅裡的心意,讓人打從心底溫暖起來。你們知道手釀醬油是將製麴後的黑豆與粗鹽混合,然後置缸曝曬六個月才能加糖、熬煮過濾與殺菌裝瓶?你們知道八仙餅的餅皮要反覆捏製好幾次,才會有脆酥的口感嗎?你們知道新港飴的麥芽膏要攪拌到一定程度,才能放入花生嗎?你們知道交趾陶和手做香的製程多複雜嗎?這些不是在網路上或聽人家說,就感受得到的,因為參與了他們的製作過程,讓我知道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仍然有著一群默默堅持,不偷懶想將好東西與美味的食物帶給大家的手作產業們,有空嗎?來個新港手作產業一日遊,一定會讓你心暖暖、胃暖暖地回家!
展落幕了,但手作產業帶給我的感動,永遠長駐心中,謝謝你們,可愛的店家們!
6000多張照片,10多小時成為縮時那一刻/ 吳俊謀
運用縮時攝影的技法拍出來的影片,讓從沒做過相關縮時攝影的我,感覺很新鮮也很好奇,也因為從未有人拍攝屬於新港在地的縮時攝影,讓我決定用此方式讓大家欣賞到我眼中的新港。
拍攝過程中,看到新港人默默的過著幸福的生活。像最早四點的新港早市場,為了讓勞工或農務朋友們,可以吃到香噴噴熱騰騰一碗滷肉飯及一碗熱湯。我到拍攝點時商家早早就已經在準備,平常這個時間不是還沒睡就是剛去睡而已,但只要新港一有活動,大大小小的新港人都會出動,例如:草地市集、祭孔大典……等,不管是多早的活動,大家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將活動展現最美好的一面。
新港人不管在私領域或公領域,井然有序的安排每一件事務,純樸踏實做好每一件事,細心呵護著家庭,熱忱參與公共事務,每人一點一滴打造著一個幸福微笑的家鄉。
時候到了/ 侯智桓
又一年的早冬,插秧機在水田裡一趟趟來回,齒輪不斷轉動,播下秧苗。阿嬤站在田埂上,手指頭輕輕算下,心裡惦算著每一季的例行事務。從我有記憶以來,家裡住的房子都是被稻田圍繞的,走出去的路上滿滿都是田地。上課、下課、早安、晚安,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田地。小時候,跟著阿嬤走在產業道路上,總是會聽到時間到了、時間到了。當時年紀太小,不懂時候到了是什麼意思。上了大學,才知道,原來,那是阿嬤和土地之間的默契。像阿嬤這樣老一輩的人,總是非常了解這塊土地傳達訊息,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施肥,還有什麼時候該灌溉。時間的拿捏,多一分則太遲, 少一分則太早。她辛勤地工作著,因為她知道每一粒米、一畝田,都得來不易。在村裡,像阿嬤這樣辛勤照顧每一分田地的老農所剩無幾,但他們仍勤奮努力,照顧他們手中每一塊得來不易的田地,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土地上。
半年的作品期中,阿嬤一直告訴我很多關於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和生活,也是我作品最主要的構想來源,阿嬤雖然書讀得不多,也不知道藝術和美術是什麼,但她總是把農村生活最好、最現實、最深情的每一頁告訴我,讓我得以用她最熟悉的元素做一件最貼近故事的作品。
陌生人‧ 真心情/ 陳聖文
依稀記得從縣府等待發放單位時,承辦人員得知我是「新港文教基金會」時,只丟下一句:「會學到很多喔!」就開啟了這段「不解之緣.....」。
當時一樣是替代役的學長─徐家瑋,常帶著我認識新港,一看到不管是在地人物、歷史,皆不厭煩的說明給我了解,所以我逐漸的習慣這個陌生的鄉鎮,習慣早上騎著「維泰二號」到處的觀察,也認識了一群在地新港的「甲文青」們,透過每天充實的相處、了解,讓我真的愛上了「新港」。傍晚下班時,我會穿著輕便服裝,在基金會後方的田野間運動,我覺得鄉下的景色,讓我這位習慣都市生活的人,有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學長有一天問我:「你喜歡每天在田野運動,不如就加入我作夢的行列吧!」,於是就催生了這次聯展的奇遇,用手機紀錄生活的方式,真的很特別。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徐家瑋」學長,因為有您,讓我知道,原來我也有實現夢想的能力。透過多次大家的展前訓練、互相的經驗分享、互相激勵,大大的提升了大家的在地精神。
一個舞台,讓我們一同「遇見~ 幸福」/ 徐家瑋
這一個夢,不時的在我腦海裡構思著,只是一直沒找到真正的機會可以實踐。一年多前畢業,離開台北的繁華城市,選擇回來嘉義服役,心想,時機來了!可以邀在地青年,一同來認識、訴說一段屬於我們所生長家鄉的故事─新港。
展覽成員從高中到已出社會工作的青年,不同年齡層且由不同領域所組成的展覽組合,或許,一開始大家會很好奇,到底這群年輕人會端出什麼菜色給大家品味,老實說壓力真的很大。對於不是藝術相關領域的夥伴,如何透過每個月不斷反覆的討論、分享、構思,找到自己創作的方向,對於夥伴們來說過程或許也充滿著壓力與迷惘;當時間越來越近,如何在討論過程中找到展覽的主題、創作到最後的展出,不知殺死了多少腦細胞。
這次的機會,看見這一群青年分享著自己心中所遇見的「新港」。很多的故事,由青年自己親身的去感受,端出來的菜色是充滿溫度的!從他們的眼裡到心裡所呈現訴說的新港,過程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現在回憶起來應該對自己的家鄉多了一些情感。透過這樣的舞台,圓了青年一個不曾想像過的夢想,我想,這只是一個起點,對於地方的情感,未來將持續慢慢的建構中……
謝謝這群一同在逐夢道路上圓夢的夥伴們,未來繼續為新港「創造~幸福」,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