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活動花絮

【242期】101年下半年度資深義工參訪心得

作者:賴鎮山 ◎本會自然農場認養者

我有幸參加了2012年12月23日基金會為資深藝工和自然農場夥伴,此行訪問三個地方—苗栗的稻鴨莊、大興善寺以及彰化的大有社區。
第一站的稻鴨莊全名是『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位於火炎山下,抵達時映入眼簾的是寬廣的翠綠稻田,點綴著傳統朱紅色的三合院,風景如畫,協會從『發現白腹秧雞重回農地』娓娓道來他們的發展歷程。顧名思義,稻鴨莊就是『稻子+鴨子』,在種稻時將壯碩的仔鴨同時養在田裡,鴨子可以幫忙除草,也可以消除農民頭痛的福壽螺,鴨糞落在田裡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料,鴨子在稻田裡來回游走攪動,讓土壤發揮活性,有助於稻米根部吸收氧氣和養分,這樣完全不使用化肥、除草劑與農藥,著重生態環境的保護。
優良的水質是稻鴨莊令人讚嘆的成就,引水入場後經過幾道布袋蓮、水生植物濾水池讓水質清淨,再由渠道深佈農場,渠中隨手一網就有魚蝦,就連渠道護坡堆壘卵石也是自然工法,讓水中生物有『安身立命』的好棲地,這些水池和渠道更造成稀有水生植物復育重生的契機。
農場中除了稻作之外,還種植了許多花草、作物,果樹,品種繁多,四季都能享受花果之樂。
第二站到苗栗九華山的「大興善寺」,寺周環境清幽,翠竹環繞,它只是鐵皮搭建的樸實房舍,沒有宏偉的佛寺建築,也沒有金碧輝煌的大殿,雖然簡單但卻梵唱不絕。我們先到大殿禮拜諸佛及觀世音菩薩祈求國泰民安後,享用這裡特殊的「平安麵」,並參觀環保洗碗過程,令人讚嘆;這裡的師父身體力行,每天都要出坡來實踐佛法宣化眾生。
基金會於民國92年與台北大地工作坊合作,在大甲媽祖新港遶境進香時推動20多年的「淨港計劃」中,加入「環保供餐」服務,動員義工以5道程序重複清洗碗筷、協助打菜、回收碗筷,減少保麗龍碗、竹筷子、廚餘的耗費,提供遠道而來的香客一個環保、惜福的用餐場域。這一套有尊嚴的供餐方法,就是源自苗栗九華山的「大興善寺」,於是本次又特地去取經。
第三站到了彰化埔鹽的大有社區,如同稻鴨莊一樣,他們也有yummy(鴨米),不同的是,稻鴨莊屬於農場型,大有是社區型,他們自助自立爭取成為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的成員,在為數不少的經費資助之下,長期推動社區營造,巧具心思把廢棄「豬巢」改造成「築巢書院」,成為社區關懷據點及研習活動中心,更特殊的是多面向節能減碳的成就,榮獲了環保署績優低碳社區,成為全國推動節能減碳的示範據點。
大有社區別出心裁將整理環境時清出的木料竹材以及枯枝落葉以隔絕空氣的方法悶燒生產「生物碳」,既可做為家庭燃料、淨水材,也可灑佈在稻田中當肥料,並因長貯土中幫助土壤保留養份、水份。
這次參訪深刻體會自然農法不僅是無化肥、無農藥,更需要有土壤、水質、氣候所構成的優良環境,以及對大地的關懷、尊重與感動,找回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讓大自然生態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