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為籌辦2011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基金會全體上下於一年前便開始籌劃並作相關準備。今年六月份筆者收到秘書處通知擔任國際團隊接待組組長,藝術節活動前須舉辦數場相關研習並負責其中一場演講分享。秘書在詢問講師背景資料時,問及曾接待過那幾個國家的外國朋友?筆者一時之間卻愣住了!回想參與接待家庭這些年,一批接過一批,到底接過幾個國家,並無細數,因為每年常態性的擔任接待家庭,數目多寡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當下隨口唸了一些國家及友人的名字,竟不自覺已超過十個,於是告訴秘書,那就寫十幾次吧!
今年國際社區藝術節的成效有目共睹,一場成功活動的背後,往往都會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歷次活動擔任接待家庭的成員,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此次由於外國團隊人數眾多,因此接待家庭的成員高達30戶之多。每戶接待家庭事前大都會藉此機會,督促自己將周遭環境好好整理一番。據了解,此次成員中更有夥伴將房子重新粉刷、換窗簾、換家俱、換廚具……等,筆者認為這也是活動過程中擔任接待家庭的一大收穫。也因為有這一群可愛的接待家庭成員的用心和貼心,才能展現出新港小鎮特有的、最佳的人情味!
基金會每次辦理國際活動,對於接待家庭的行前訓練,都相當的重視與用心,此次光是正式的研習就至少有四場,從五星級主廚的烹飪教學、國際禮儀的專業課程訓練、到實際與外國友人互動的實務分享,一連串的研習規劃,比之國家等級的外國友人接待活動~今年由政府辦理的「慶祝建國百年百國青年HomeStay」更加細心和完整,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最重要的是經費預算的節支,更是無法比擬,身為基金會的義工,與有榮焉。
面對新港小鎮這一群熱情、可愛又可敬的接待家庭成員,常常讓來訪國際團隊的外國友人感覺賓至如歸,同時更感受到和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濃濃情誼。仔細觀察,其中竟然有團隊已經來訪四次,返國後更經常與接待家庭保持聯繫,且此次來訪見面時互動便像家人一樣…等,就可發現筆者所言不虛。身為基金會義工的一份子,藉此要向所有參與接待的夥伴家庭們,說聲,謝謝你們!辛苦了!你們又再次為新港、為國家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還是哭了
記得三年前才說再見,轉眼間,不但再次相見,且又要再次說再見!
那一對和東方人明顯不同,五官輪廓深邃的臉孔看似陌生,但此時此刻卻再熟悉不過,令人驚訝和不捨的是,熱淚盈眶依舊!內心深深悸動的是,人的緣份是如此奇妙,情感的互動交疊又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雖無形,卻是如此的深刻。
Sylvia和Wolfgang是來自德國上哈維爾縣嘉年華啦啦隊的成員,他們是一對夫妻,擔任德國團的防護員兼攝影記錄人員,他們的女兒也是此次團隊的成員,是啦啦隊的舞者之一。他們夫婦三年前隨團第一次來台灣、到新港時就住筆者家,此次活動之前,基金會秘書們主動告知團隊名單中又有他們,希望筆者能再次接待,高興之餘當然是當仁不讓!已經記不得上次的相處日數,只記得上回活動結束後要離開新港時,Sylvia哭的淅瀝嘩啦,旁邊的人可能受她感染,也都跟著眼眶泛紅。也許是這樣的情景吧!讓基金會秘書們印象深刻的記得他們上次住筆者家,並興奮的主動告知。他們很喜歡小孩,上回來時,筆者女兒唸大班,兒子剛會走路不久,除了他們帶來的德國玩具外,還利用表演空檔時間,買了很多很多小孩吃的、玩的。這次來兩個小鬼都已懂事,從第一天開始,只要有時間兩大兩小就膩在一起,除了沒有種族的隔閡、年齡的距離、更沒有語言的障礙,踩街那天Sylvia牽著兩人小手走完全程,小兒第一次走那麼久沒喊腳酸要大人抱。隔天晚上在民俗表演場的離別晚會,兩個小孩堅持陪他們到半夜,還不願意回家睡覺。
兩年前內人曾老師帶國中學生去德國交流,雖然被安排住公家單位,但他們還是想辦法找時間空檔載曾老師到他們家小聚一番,並盡可能全程陪同。那年八八風災,台灣災情慘重,消息傳到國際媒體,他們還特地請女兒和我們聯繫,詢問平安否,有無需要幫助,讓我們覺得十分窩心,再次證明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不會受空間和時間所影響的。
每天早餐結束後,曾老師洗碗盤, Sylvia擦碗盤,最後一天早上Sylvia竟然邊擦碗盤邊掉眼淚,讓人突然一陣鼻酸,心想等一下的離別場面,如何轉換心情讓場面歡樂一點,奈何事與願違,上車的前一刻破功了,在互相擁抱道別時,Sylvia又哭的淅瀝嘩啦,除了我和曾老師外,一旁從一開始就很有自信的表明:「這次應該可以不用哭了」的郭秀麗老師,竟然眼眶比我還紅,淚水比我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