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熱情演出
當國際大匯演開場前開始下起毛毛雨時,我這個晚會主持人心中冒出的聲音是:「不會吧!三年辦一次還是躲不過非雨季的雨天嗎?」就像複製上一屆的國際藝術節一般,我們很想知道為什麼這種事再度發生,但是,沒有人能告訴我們,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認了吧!
站在昏暗的舞台音控組旁邊,看著飄著雨的觀眾席一波又一波湧入的人潮,幾乎可以讀到工作人員的內心真是欲哭無淚,有了上一屆的前車之鑑,那是第二天晚會也下著雨,德國的啦啦隊女孩脫下鞋子,赤腳在濕滑的舞台上演出,所以今年特地在舞台燈架上加蓋一塊透明的塑膠布,來自雲門舞集的舞台總監遠仙小聲告訴我:「小雨可以撐過去,大雨還是擋不了。」然後無奈地笑笑,畢竟有了他,我們不致混亂,信靠他可以帶領我們經歷難關!所以我也沒有擔心。
期待大匯演的人潮並沒有因為綿密的小雨而退卻,開場時觀眾席已經八分滿,席地而坐的穿著雨衣,站在外圍的撐著傘,層次有秩高低分明,整個民俗表演場在燈光和外圍高大的小葉欖仁襯托下,形成一個非常動人的畫面,一股同心的凝聚力在場中散發著,時間一到,準時開演,舞鈴劇團出神入化的扯鈴表演,掀起觀眾的熱情,在雨中,大家享受著一場神乎其技的藝術饗宴!
雨持續下著,掌聲、歡呼、尖叫似乎與之互別苗頭,台上的演出受到的影響已經被舞台上的工作人員降到最低,他們不停地趕著從頂上低落的水,我在後台準備的位置一直都有一灘又一灘的水流過去,他們埋頭工作又要閃開我的高跟鞋,保護我「華麗」的服飾,每一次走下台還要留意扶著我,以免老人家滑倒。我們就這樣,分著心讚嘆著台上精彩的演出。
忽然後台有人傳來一句話:「這些觀眾怎麼這樣?」我嚇一跳,到底怎麼了?原來這些表演者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觀眾為什麼都沒有離去,穿雨衣撐傘硬是要看下去!難道這場表演是台下的觀眾?是台上的表演者在看台下觀眾的熱情演出!哈哈!這可有趣了。
舞台插曲
看表演,新港人真是經驗老道了,專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所以表演團隊精不精彩大家心中都有譜,但是三年一次的國際藝術節大家還是很珍惜,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歡的節目,都可以展現最佳的觀眾品質水準,為演出給出回饋。我們真的見識到一次比一次進步的參與層次水準,也許這正是基金會推廣藝文活動二十五年來最令人欣慰的成果。
然而雨絲就像累積的掌聲一般,在塑膠帆布上形成一坨坨的水窪掛在高高的舞台,表演者的頭頂上。我們一邊看表演一邊不斷抬頭看著,心中秤著體積和重量,也評估著塑膠布的承受度。越到後面的團隊大家越緊張,張董事長終於忍不住求救兵了。做木工的義工銘輝被召過來,看了看現場後馬上回去準備工具,很快又來時手上已經多了一支超長的丁字鐵桿,在節目換場時和遠仙合力往頭頂的塑膠布中的積水頂撞,將水趕出帆布外。這個舉動形成舞台上的插曲表演,全場觀眾屏息以待,並輕聲為這兩個人加油打氣!
主持人看節目表演
坦白說,我們把國際團隊定位在社區交流的演出,所以表演節目就不能賦予專業水準的期待,這一點新港人倒也有共識。反觀國內團隊水準不一,參差不齊落差大,有的團隊還搞不清這是國際晚會,把習性留在小舞台演出的模式,以為在做工作坊,還拼命推銷自己,無法掌握緊湊的表演節奏,簡直自廢武功,很遺憾!
台灣的表演藝術近年來百花齊放,每個團隊都想在區區的小島有限的舞台上頭角崢嶸,便力求創新,在傳統與新潮、主流和非主流之間搞融合,有時可能陷入四不像的尷尬景況,那天晚上有團隊給我這樣的感覺,誇張的是強調國樂和爵士混搭的樂團竟然放的是北管的CD配樂,在台上「作」起音樂來了!
儘管上天對我們的考驗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我們又熬過來了!晚會圓滿落幕,當我下台一鞠躬時,充滿對觀眾的感謝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