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社區醫學

【251期】駐外醫療工作與新港社區健康營造的體驗

作者:吳柏澍◎台大醫院PGY醫師

在兩年前的秋天,我踏上至今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旅程,在長途飛行後,踏上西非島國聖多美與普林西比的土地,開始為期一年的駐外醫療工作。在遙遠他鄉行醫,聽來浪漫,但有許多艱難挑戰需要克服:從零開始學習新語言,適應不同的氣候環境與文化,嘗試融入陌生的醫療體系,到結交信友、獲得當地醫護與民眾信賴與肯定,這一路上的風景,美麗又令人嚮往。
在那一年裡,偏遠的村落社區,是我主要的工作環境,與在城市裡不同,這些村落社區距離醫院路途遙遠,醫療的可近性非常低。在社區裡,我看到了各種健康問題,有的來自不潔的飲用水、不良的社區衛生環境、民眾缺乏教育、和最直接現實的貧窮問題。這些偏遠的村落,居民常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他們只受過很少的教育,靠勞力耕種作物維生,對他們來說,因為到醫院看診與治療困難重重而且代價高昂,生病竟成為一種奢侈。
為了改善這種困境,我重新學習社區健康促進方法學,並在在地醫護人員的大力協助下,嘗試建構一個以社區居民需求為中心的基礎醫療網絡。在這些偏遠的村落社區,我們執行疾病風險因子篩檢,提供精簡而便利的門診與取藥服務,並在各社區衛生員的協助下,進行疾病的追蹤與治療。
在籌備與執行此社區醫療服務計畫的半年多時間裡,我乘著小卡車,穿梭於山間小道,提著一個藥箱,走遍家戶廳堂。這過程中,我看到社區變得團結活絡,在地民眾信賴台灣醫師;在地醫護人員對台灣醫師看法,也從原先的不信任漸漸變成合作無間的團隊。這樣的工作經驗,讓我對社區醫療工作與健康促進充滿興趣與熱情,在回國一年後的現在,新港的社區課程成為一個最好參考點。
在新港短短的十天裡,進行了很豐富的課程,了解社區營造過程中不同的面向:綠化空間改造利用社區閒置空地,提供舒適環境供居民運動休閒,同時美化社區形象;「二分之一自然農場」發揮創意,用分享的方式推廣健康無毒的自然食物,也帶起了新港地區健康蔬食的風潮;各處關懷據點與血壓站提供社區老年人相聚互動的機會,定期定點舉辦豐富課程增加老年人活力;還有「扶緣協會」的老人送餐服務以及推廣惜物愛物精神的「扶緣ㄟ店」。這麼多種類與面向的活動與場合處處可見巧思與在地文化精神,如此淋漓盡致的社區營造方式,令人感到十分佩服與嚮往。
除此,團隊合作進行的「新港地區老年人口憂鬱症狀調查」過程,學習到如何發覺社區健康問題,並系統性的進行調查與分析,藉以嘗試進行介入。這次調查的結果,發現新港地區老年族群的憂鬱情況十分普遍,其中經濟困難、自我照顧能力差、未規律參與社區活動、未規律運動與罹患多重慢性病的老人家,最常出現憂鬱的症狀。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一般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認識普遍不足,政府與民間的衛服團體有必要繼續進行推廣教育,提早發現與治療受老年憂鬱症之苦的民眾。
十天的新港社區課程,在新港文教基金會、扶緣服務協會、陳錦煌醫師以及所有工作人員與志工朋友的熱心協助下,圓滿畫下句點。我將記得新港的美麗,繼續學習,有朝一日期待在台灣或世界其他角落,將新港社區營造的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