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1999年在衛生署支持下,基金會結合推動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與健康社區的概念,於新港設立全國第一所鄉鎮級「社區健康營造中心」,2003年SARS流行後,醫界大老警覺,台灣醫師教育養成太重視治「病」,輕忽「人」,甚至人生活的「社區」。於是SARS之後,醫師教育加入「社區醫療」實務,新港社區被選為首批「社區醫療」學習的場所,十年來,新港發展出給醫學生的基礎課程,及給考過執照醫師的進階課程,至今已有一千多人次完成此課程。本專欄將不定時刊登到新港學習的醫師的心得,從這些醫師們旁觀者清的角度,期望可以指出新港社區早已存在的健康議題,盼望對鄉親的健康有所助益。
庄腳囝仔
新港,是孕育我長大的地方,充滿了我無數個青春歲月的足跡。之前看到一些學長姐來新港參訪社區醫學後,對這塊土地都有著很深的感觸,我在新港生活近三十年,卻對他們的感動很陌生,覺得很慚愧。剛好自己在社區醫學訓練課程中有一周的下鄉機會,便毅然的決定回新港,並邀請我的同事—王靜韻醫師(曾經擔任2011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的韓語志工)一起與我同行。
老鎮新生
過去對於新港的認識,主要是有香火鼎盛的奉天宮,虔誠的宗教活動聯繫著鄉民的熱情,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直到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為鄉內注入了藝文活動的養分,而扶緣服務協會的出現,為鄉內的弱勢族群帶來更多的關懷。此外,新港更是一個很國際化的鄉鎮,常常舉辦國際社區藝術節,我家更是多次遴選為接待家庭,結交了許多外國友人。
健康社區營造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改善基層醫療服務,而社區醫學訓練更是醫師養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社區醫學,是確認和解決有關社區民眾健康照顧問題的一門學問,提供社區及家庭為單位的醫療照顧概念。這次回新港之後,新港文教基金會及扶緣服務協會安排了許多參訪課程,讓我雖然走在熟悉的路上,卻有著跟過去截然不同的感觸。
在淑惠姐的解說下,我了解到社區關懷據點對老人家的重要,也跟著宋明晃老師一起巡禮鄉內健康空間—綠園、長春園、淨心園,並一起參與愛心餐盒製作以及在凜冽寒風中穿梭鄉間小路上的送餐服務,讓我們傳遞溫情、傳遞愛。而在西庄社區個案家訪中,更是深刻的體認到未來台灣嚴重人口老化的問題。最感動的是秀敏姐的咬仔竹社區健康營造分享,讓我驚覺到身邊這群人為了社區發展自發性的組織起來,凝聚眾人的意見,對於社區面臨的健康環境問題思索解決方式,這不就是社區醫學的核心精神!
小鎮醫師
感謝前輩們的努力,讓新港子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很為自己的故鄉感到驕傲。想起了陳醫師曾對我們說過:「來到社區暫時放下醫師的角色,以伙伴、親友的角色對待社區的居民,相信會有很大的收穫。」畢竟,再美的風景,唯有親身參與其中,才會動人!未來的日子裡,願我能像陳醫師一樣,在接受完專科醫師訓練後,有機會回到鄉里服務,成為一位小鎮醫師,讓我不只是看「病」,而是與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互動、有共鳴。我相信,只要有心,夢想終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