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好農・好食在新港

【388期】友善土地,善的循環——和植有機農場

作者:張惟智◎本刊編輯委員

位於古民村萬善爺東南邊的「和植有機農場」,多年來致力於有機友善農法。四棟現代化溫室內相當潔淨,空氣清新又不悶熱,田畦有條不紊,長著一株株的開著黃花的小黃瓜。

 

從宏大到和植
農場原名「宏大農場」,農場主人林居宏早在30年前,利用公餘時間,在當時農委會藥毒所( 今農業藥物試驗所) 進修相關課程,很早就接觸農業知識及技能,體認到慣行農法藉由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對農民、農地及環境的傷害。退休後選擇投入農耕時,就直接選擇對環境友善且能永續發展的友善耕作。幾年來種植過水稻、牛番茄、美濃瓜、洋香瓜和小黃瓜等等。從無毒、友善到有機,一路走來戰戰兢兢,也獲得相關協助與支持。5年前農場原地蓋起現代化溫室,監控病蟲害、減少極端氣候影響,讓農場管理效率提高、收成穩定。近年收成突破五成以上後,農場進一步邁向有機驗證。去年(2024年)11月農場終於通過驗證,更名為「和植有機農場」。

農場經歷過多項作物施作後,因對小黃瓜較有心得且易掌控,而開始專種之,此外小黃瓜根系較弱,對土壤的要求較嚴苛,很適合有機栽培。它雖有連作障礙,但能透過農業科技讓生地活化、改良以及耕地輪休方式來改善。小黃瓜適合春秋二季播種,夏天成長快速,自下種至採收嫩果只要35~40天;但冬天低溫期時,因植株生長遲緩,則需50 天以上。

田間工作繁多,舉凡引蔓、整枝、防治病蟲、授粉、採收等等都需人工,還要適時田間灌水,整年幾乎沒得休息,約只在成長期較緩的12月時能喘口氣。和植有機農場因環境控制和農場管理得宜,整年都可以採收,一棟溫室一年有數千公斤的收成。

 

一個人到一群人
有機友善耕作常因生產規模小,單位產量不如慣行農法,且生產成本與驗證費用高,還常發生鄰田農藥化肥汙染和市場需求及銷售通路有限等困境。靠理念和毅力持續耕作的農友也往往單打獨鬥,早期林居宏也一樣。而且政策要求得通過農業部審認「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才能申請相關資源和補貼。

多年前林居宏即結合新港和鄰近鄉鎮一些早已各自默默耕耘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的農友,成立「嘉義縣新港古民產業促進協會」,積極協助協會申請通過推廣團體審認,藉此為會員們爭取更多相關資源與補助,協助相關解決困境。

產促協會在短短幾年間會員由增加十幾位至百餘位,和植有機農場常常是協會辦理會員大會、專家講座等活動的場地首選。透過協會成員對生產理念的堅持及農政單位的資源挹注,讓友善環境這善的事,持續循環。它不僅僅是個人或單一農場,而是一群人的事。若因此能擴大地方有機友善耕作面積,我們的生產環境、居住環境及消費環境都能更美好更健康。

 

回饋社區
除有機友善耕作及協助會務推展外,林居宏也積極關注社區公共事務,曾擔任古民及新港鄉農會代表。他利用所能掌握的資源使活化社區,強化社區情感連結,也協助解決在地農民所面臨的問題。

在村長任內,把村內閒置多年的托兒所空間,改造為「古民堤防咖啡」。讓它成社區亮點、藝文空間以及關懷據點。也媒合產促協會會員的農場,成為新港各銀髮供餐中心有機蔬果的供應者。此外還辦理「識字班」、「假日音樂會」,提高鄉親識字率和提供鄉親音樂欣賞和表演的舞台。這些措施獲得各界肯定,甚至有其他社區、團體專程來參訪取經。

 

尾聲
林居宏說目前在台灣各地從事有機友善農耕,雖有農政相關單位提供許多資源與補助。但仍有銷售通路、市場區隔及售價訂定的困境待解決。他認為農政單位不應只關注生產端,補助生產者,更應多從支持消費端,教育及補助他們。也能由政府機關團膳單位帶頭,優先使用有機友善耕作農產品,讓使用量及價格明顯提升,讓更多農民樂意投入心力在有機友善農耕上。也能為後代留下一個友善、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讓「友善土地,善的循環」在這塊土地持續發展。